碳匯新知電子報 - 自然碳匯推動小組
2025/11/17 雙週報第三十四期
透過電子報提升農業部自然碳匯執行團隊之專業職能,對於國內外自然碳匯方法技術、增匯技術、碳權認證交易、淨零政策等即時新聞資訊能隨時掌握。
🎯「農業淨零資訊網」使用者滿意度調查
填問卷抽好禮即享券,一起讓農業淨零更升級!
填問卷抽好禮即享券,一起讓農業淨零更升級!

農業淨零資訊網 (https://agrinetzero.moa.gov.tw/)」是農業部專為推動台灣農業淨零排放所打造的一站式平台,致力於提供最完整的政策資訊、技術應用和成功案例,

並設置農業端與企業端共創永續發展的ESG_STORE媒合專區。

無論是農友、研究人員、企業夥伴,還是對永續發展有興趣的民眾,

都能在這裡找到所需的資源,輕鬆掌握農業淨零的最新脈動,共同邁向低碳永續的農業未來。


為了讓「農業淨零資訊網」的功能與服務更加完善,

誠摯邀請你參加「網站使用者滿意度調查」!

即日起至 114年11月27日(四)17:00 止,只要完成問卷填寫,就有機會抽500元的好禮即享券🎁

立即填寫問卷👉https://forms.office.com/r/w2DSxRasp6

您的使用經驗與寶貴意見,

將成為網站介面、內容服務的重要參考,

幫助我們打造更友善、更實用的農業淨零資訊平台。

填問卷抽好禮即享券
本期摘譯文章
※ 摘譯文章係蒐整近3年碳匯重大發展相關議題之文獻。
焦點新聞
近期新聞資訊 (10/29~11/13)

綜合2025/11/12 - eco-business

TNFD 主席指出,日本因其「與自然和諧」的文化倫理與「自力更生」的價值觀,成為自然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 (TNFD) 框架的主要早期採用者,現有約 130 家企業承諾揭露自然風險。此趨勢反映了投資人對自然積極型商業模式的興趣,並促使日本金融廳鼓勵上市企業整合生物多樣性考量。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11/12- reccessary

2025 年不僅是《巴黎協定》簽署 10 週年,全球也在今年升溫突破攝氏 1.5°C。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11 月 6 日發佈的報告指出,2025 年可能成為史上第二,或第三高溫的一年。這讓 COP30 別具時間指標意義。主辦方巴西將 COP30 定位為 「加速實施 (implementation)」全球氣候承諾的契機,六個核心議題包括:國家自主貢獻(NDC)、氣候適應和損害、補足氣候融資缺口、氣候正義與公正轉型、打擊虛假資訊以及保護亞馬遜雨林。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11/11 - ESG今周刊

由未來地球組織、地球聯盟與世界氣候研究計畫(WCRP)日前發布《2025/2026年氣候科學十大新見解》(10 New Insights in Climate Science 2025/2026)報告,彙整過去18個月間最關鍵的氣候科學進展,指出氣候變遷帶來的各項問題,包括氣溫上升、健康風險與生計衝擊,正以令人擔憂的速度惡化。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11/9 - netzeronews

韓國正式啟動「自然資本揭露」(Nature Capital Disclosure)制度,並成立有 63 個機構參與的「韓國 TNFD 支援聯盟」。接軌由自然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 (TNFD) 主導的國際標準,將生物多樣性損失等非財務因素納入企業核心風險管理。首次研討會將聚焦於公佈流程實務演練及韓國數據平台規劃,強調自然資本揭露是企業永續經營的必要戰略。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11/8 - mongabay

面對全球升溫已超過1.5度C ,報告指出 COP30 必須採取三軌策略才能將溫度拉回目標:(1)速淘汰化石燃料並三倍增加再生能源;(2) 制定有時限的零毀林路線圖,並提供獎勵結果的資金;(3)大規模擴展自然碳捕捉,特別是森林與藍碳生態系統。此互補性整合議程是實現氣候韌性並應對氣候危機的唯一途徑。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11/4 - ecojournal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 第 63 次總會批准 2027 年發布的二氧化碳移除/碳捕捉、利用與封存 (CDR/CCUS) 方法論報告概要。多國支持將潮間帶灘地、海藻等**「藍碳」納入新碳匯。此共識將更新 2013 年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為國際氣候談判提供科學基礎。同時,報告發布期程在已開發國**(強調政策連結)和開發中國家(強調能力與在地知識包容)間存在意見分歧。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11/3 - nature

在美國總統 Trump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的背景下,即將舉行的 COP30 聚焦於非美國主要排放國的領導作用。報告指出,中國、印度、巴西和歐盟的行動至關重要。中國雖為最大排放國但領先再生能源部署;巴西作為亞馬遜所在地,需遏制森林砍伐;印度則在能源安全驅動下加速去碳化。此外,美國州與地方政府也積極推動清潔能源,共同影響全球氣候路徑。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11/12 - 路透社

美國再生農業透過覆蓋作物與免耕作來增加土壤碳固存,潛在固碳量約佔全國排放量 4%。新興土壤碳權市場提供額外收入,獲得政府和企業承諾支持。然而,市場面臨測量困難、驗證嚴謹度不一、碳價過低(約$15-20/噸),以及固碳永久性等挑戰,導致多數農民持觀望態度。這凸顯了在建立具透明結構與足夠經濟誘因的土壤碳權交易機制上的迫切性。

點此看全文 >

土壤2025/11/12 - hindustantimes

普拉亞格拉傑地區對逾 12 萬份土壤樣本的廣泛分析顯示,由於長期過度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土壤肥力的關鍵指標,如有機碳、氮和磷含量,出現急劇下降。這導致該地區農業面臨嚴重的生產力危機,化學依賴已對土壤健康造成反作用並增加耕作成本。研究結果凸顯了轉向自然農法以恢復土壤肥力和永續農業的迫切需求。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11/13 - miragenews

澳洲正以「強化岩石風化」(Enhanced Rock Weathering)作為自然氣候解方,領導永續農業研究。該計畫在水稻和棉花農場試驗施用玄武岩碎石(礫石製造的副產品),將貧瘠土壤改良成高肥沃度土壤,從而提高作物產量。研究同時量化玄武岩分解過程中永久捕獲的碳量,為氣候韌性與農業永續性提供具經濟可行性的可擴展解決方案。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11/12 - RTE

愛爾蘭本克羅伊山(Bencroy Mountain)正實施一項由農民主導、以成果為基礎的大規模泥炭地復育計畫。泥炭地作為全球重要碳匯,此計畫透過侵蝕控制、排水管理及移除入侵物種來恢復生態完整性,從而減少碳損失、提高水質。該復育模式不僅具備氣候緩解與韌性效益,也透過農業環境付款方案激勵農民參與,成為歐洲的燈塔案例。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11/11 - phys.org

一項綜述挑戰了沙漠為貧瘠之地的傳統觀點,揭示沙漠生態系統具有巨大的碳固存潛力。研究指出,沙漠透過緩慢分解的土壤、適應性植被及微生物將 CO2 轉化為穩定無機碳酸鹽的獨特過程來儲存碳。增強潛力的策略包括農林業、生物炭應用及碳捕獲與封存 (CCS) 基礎設施。結論強調永續土地管理可將沙漠轉變為減緩氣候變遷的關鍵力量。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11/6 - theconversation

研究利用社會經濟路徑 (SSP) 分析巴西土地利用情境。擴張性 (SSP3) 農業將導致 12 Gt CO2 釋放與大規模棲地流失;而永續 (SSP1) 情境則能帶來 12.4 Gt 碳固存。結果顯示農業擴張的空間位置對環境衝擊至關重要。報告主張應避免高碳匯、高生物多樣性區域的毀林,並強調戰略性生態恢復是一種極具成本效益的氣候緩解策略。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11/4 - nature

研究團隊在南非克魯格國家公園的熱帶稀樹草原採樣,量化火燒產生的熱解碳 (PyC) 對土壤有機碳 (SOC) 的貢獻。結果顯示 PyC 平均佔表層 SOC 的 14.08%。黏土含量高和降雨量低的環境條件有利於 PyC 的保存和累積。這項發現確立了 PyC 在稀樹草原碳循環中的重要性,並提供了實證基礎來理解火燒對全球 SOC 儲存的影響。

點此看全文 >

森林2025/11/7 - 法國農業部

分析在氣候變遷加劇下,森林對自然擾動(如火災、風暴、病蟲害)的脆弱性及其風險。根據 IPCC定義,風險由災害、暴露元素與脆弱性組成。近年歐洲的擾動損失顯著增加,威脅碳固存、木材生產與生物多樣性等生態系統服務。為減輕風險,需透過燃料管理和受損木材復原等主動式管理,降低森林脆弱性,並採取跨部門的多重災害應對策略。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5/11/3 - eutoday

歐盟環境部長會議正商討在 2040 年 90% 減排目標中引入「煞車條款」,以應對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與林業 (LULUCF) 碳匯可能不如預期。由於科學數據顯示歐洲森林碳匯持續惡化,此條款允許若碳匯不足,則調整中間目標。成員國間對於是否使用國際碳信用額度與調整幅度存在分歧,凸顯在產業競爭與氣候承諾間的政策平衡挑戰。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5/10/31 - affarsvarlden

歐盟 LULUCF 法規將森林固碳納為國家約束性要求。瑞典因森林資源豐富,被設定高目標,面臨挑戰。由於碳匯吸收量不足,瑞典恐須大幅削減約 15% 的木材砍伐量。林業代表批評此法規結構缺陷,未計入替代效應(木材取代化石產品)的氣候效益,恐嚴重損害瑞典林業競爭力,並阻礙其他產業的去化石化轉型。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11/9 - kookje

IPCC認證的藍碳匯—海草(잘피),因海灣填埋與河口堰建設在洛東江河口曾幾近消失。隨著河口堰開放與濕地復育,海草(特別是小絲石竹)已重新大規模生長,形成韓國最大的 338 公頃群落。海草作為高效固碳、水質淨化和魚類棲地的生態價值巨大,地方政府應立即展開經濟與生態價值量化研究,並加強群落保護以應對氣候變遷。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2025/11/6 - phys.org

一項涵蓋美國河流網絡的大規模 AI模型分析挑戰了河流多為碳排放源的傳統認知。研究發現西部乾旱和灌木叢地區的河流因光照充足且有機碳輸入少,約 25%的河段作為碳匯吸收二氧化碳。此結果表明全球乾旱與半乾旱地區河流在碳循環中的作用可能被低估。理解河流代謝的空間變異對精確平衡全球碳預算至關重要。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11/3 - eos.org

研究透過自主浮標與衛星數據分析東北太平洋兩次海洋熱浪。熱浪期間海洋表層有機碳產量增加,但生物碳泵功能受損,導致富碳顆粒滯留在約 200 米深處,未能有效輸送至深海。此現象主要歸因於微生物群落重組,影響了食物網結構與顆粒密度。這表明極端暖化事件削弱了海洋緩衝氣候變遷的能力,強調對微生物的持續監測至關重要。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11/3 - NewsBreak

美國多地鹽沼地(Salt Marshes)正透過恢復潮汐流動與重建海拔等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實現復育,並成為重要的藍碳儲存庫。科學監測證實,復育後的沼澤能顯著增加植被生物量、促進沉積物累積,從而將大量碳鎖在含水土壤中,同時作為對抗海平面上升與風暴潮的天然屏障,展現出顯著的氣候緩衝與固碳效益。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10/30 - phys.org

研究透過地球系統模型比較兩種海洋二氧化碳移除(CDR)方法對氣候的影響。海洋鐵施肥(OIF)透過促進浮游生物光合作用來增加碳匯,但會加劇深海酸化與降低氧含量。相反,人工海洋鹼化(AOA)則通過增加鹼度吸收 CO2,可有效緩解海水分層的酸化,且對氧含量影響較小。結果證明不同 CDR 機制會對地球系統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

點此看全文 >

上期精選文章

※ 注意事項:

1. 本新訊僅供綱要計畫團體成員內閱,嚴禁外洩至其他平台。

2. 如需轉發本新訊相關新聞,請依據來源平台授權說明為準,勿違反原始訊息之版權及使用條款。

3. 轉貼時請務必保留訊息完整性,不得做出任何刪減、修改或篡改。

4. 請確保轉發訊息的真實性及可信度,避免散播不實訊息或造成誤解。

5. 請尊重訊息原始發布者的意願,不得進行未經授權的商業性轉發或利用。

6. 如內容有誤植或連結失效等問題,敬請來信通知 d34696@tier.org.tw 楊小姐。

7.為確保隨時接收電子報新訊,敬請將 service@netzerotier.org.tw 增添至信箱通訊錄或白名單。



台灣經濟研究院 - 自然碳匯推動小組 感謝您的配合與理解!

※本郵件經系統自動發送,請勿直接回覆。

${UN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