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新知電子報 - 自然碳匯推動小組
2025/11/3 雙週報第三十三期
透過電子報提升農業部自然碳匯執行團隊之專業職能,對於國內外自然碳匯方法技術、增匯技術、碳權認證交易、淨零政策等即時新聞資訊能隨時掌握。
本期摘譯文章
※ 摘譯文章係蒐整近3年碳匯重大發展相關議題之文獻。
2025/6 - MDPI
本文採用 2000–2020 年四川省資料,檢視森林碳抵換專案對生物多樣性相關生態系服務價值的影響。研究以交錯式差分法(staggered Difference-in-Differences)分析政策實施前後變化,控制地區特性與時序異質性,並納入農業與畜牧壓力指標(代表農地開發或擴張、放牧密度或禽畜頭數等對森林生態系的干擾程度)的影響性。主要結果顯示,森林碳抵換專案的實施與生物多樣性生態系服務價值下降(約 55%)相關性最高,生物多樣性保護效益通常在計畫實施5年後開始顯著下降,尤其且在農業開發或畜牧相關的區域(半徑< 80公里)影響更為顯著。作者指出,森林碳抵換專案的「生態共益」並非自動發生,而高度依賴周邊土地利用情境,部分碳專案可能因土地利用衝突或單一目標導向,例如僅種植單一樹種,導致生態效益未達預期。研究建議在專案設計階段明確設定生物多樣性監測指標,考量整體生態布局,並結合生態保育與土地管控措施,降低增匯與生態損失間的潛在問題。
點此看原文
焦點新聞
近期新聞資訊 (10/16~10/29)

綜合2025/10/26 - 中央社

教育部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教育部依據「氣候變遷因應法」,呼應2050淨零排放目標,持續在各級學校推動氣候變遷教育,並辦理相關競賽;今天於高雄駁二藝術特區「第5屆台灣氣候行動博覽會」會場舉行114年度氣候變遷系列競賽頒獎典禮。由台灣大學學生及宜蘭大學學生組成的團隊,以3D列印碳材有效捕捉二氧化碳,作為後續再利用或封存的作品,且有模組化、易操作等特性,榮獲氣候變遷創意實作競賽金獎。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10/25- NATURE

該研究開發並評估了 ClimSight 平台,透過整合大型語言模型 (LLM)、氣候模型數據和非結構化文本,轉型氣候資訊服務。該平台利用檢索增強生成 (RAG) 技術和代理人基礎架構來處理複雜查詢,提供準確、在地化且具背景感知的氣候洞察。透過評估不同的 LLM 配置,結果證實此方法能提高氣候評估的精準度與可擴展性。這種範式轉變有助於農業、都市規劃和災害管理等領域的利益相關者進行前瞻性規劃和風險管理,從而實現氣候資訊的普及化。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10/17 - 經濟部水利署

經濟部水利署與環境部國家環境研究院在今(17)日在環境部簽署合作備忘錄,在環境部彭啟明部長的見證下,由水利署賴建信署長與國家環境研究院劉宗勇院長共同簽署。期盼未來透過跨域整合研究資源,在氣候變遷調適等議題進行合作,攜手對抗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挑戰。環境部彭部長表示,水利署無論在工程減碳、自然碳匯、氣候變遷調適及河川環境治理均有相當成效,環境部希望未來與水利署包括透明淡水河計畫及二仁溪河川環境整治等五大領域,進行系統性治理的跨域合作。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10/17 - thefridaytimes

恢復巴基斯坦的天然碳匯(包括森林、紅樹林與土壤)對於減排、強化氣候韌性和永續發展至關重要。自然碳匯透過光合作用等機制儲存碳,但因氣候變遷與人為因素而面臨衰退危機。作者採用「碳彩虹」概念(藍碳、綠碳、棕/黑碳)分類,特別指出巴基斯坦應透過藍碳(紅樹林保護) 和綠碳(植樹造林、再生農業) 策略,將其生態系統從淨排放源轉變為淨碳匯,以應對日益頻繁的氣候災害。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10/16 - VERRA

Verra 發布兩個農業方法學 VM0032、VM0042和一個工具 VT0014 的更正與澄清,以支持土壤碳固存活動的擴展。核心修訂包括:允許 VM0032 和 VM0042 在測量方法中透過應用 VT0014 進行數位土壤製圖來估算和監測土壤有機碳 SOC 儲量變化;同時,對 VT0014 中的方程式和參數進行了修正,以準確估算 SOC 儲量的平均變化。這些更新旨在提高碳信用專案的準確性和可行性,促進自然基礎氣候緩解方案。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10/28 - prtimes.jp

Green Carbon 公司與專注於放牧酪農諮詢的 Farm Age 公司合作,共同推動放牧酪農的脫碳與碳信用額創設。放牧型酪農因牧草固碳及減少機械燃料使用,具備脫碳潛力。Green Carbon 透過出資型專案,利用AG-002 方法學(強制發酵設備)將溫室氣體減排量信用額化,為農戶提供新收益,以克服設備成本高昂的障礙。此合作旨在量化放牧的環境效益,並建立脫碳與經濟效益兼顧的永續酪農模式。

點此看全文 >

土壤2025/10/27 - Beef Central

2026 年威爾莫特田間日 (WFD) 將邀請美國再生農業大師 Allen Williams 主講,旨在探討澳洲農業如何利用再生實踐來應對新的碳排放目標並實現生態效益。 Williams 強調健康土壤是具韌性食物系統的基礎,並將分享以證據為基礎的放牧管理框架,以改善土壤健康、提升農場盈利能力及增強生態復原力。此活動旨在促進跨產業對話,推動食物與農業部門朝向永續、盈利、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未來轉型。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10/27 - 新南威爾斯州政府

新南威爾斯州初級產業部 (NSW DPIRD) 研究顯示,相較於連續放牧,管理式放牧(輪休 56 天和 15 個圍欄)可增量增加溫帶牧場的土壤有機碳 (SOC) 儲量。初始 SOC 較低的處理具有高響應性(平均每年固碳 0.77 噸/公頃),且乾旱期間固碳仍在持續。然而,土地利用變化和季節條件對 SOC 變化的影響遠大於放牧管理本身。研究強調,維持地面覆蓋至關重要,生產者應將碳管理納入更廣泛的商業目標和氣候風險中考量。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10/24 - phys.org

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在西藏高原發現,永凍土的突發性融化會加速土壤磷 (P) 循環。透過多種先進分析技術,證實融化會提高土壤磷的活化率和植物磷的吸收,後者與根部形態和磷循環功能基因豐度增加有關。此加速的磷循環具有重要意義:它能提高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力和碳固存能力,從而可能抵消永凍土融化釋放碳的正向氣候回饋。這為準確預測永凍土碳的未來命運提供了關鍵見解。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10/23 - 康乃爾大學

一項在 Science 上發表的新研究警告,泥炭地(儲存全球 30% 土壤碳)在未來氣候變遷情境下,極端乾旱事件可能使其碳釋放量增加近三倍。研究使用 10 種未來氣候情境,發現溫度升高和** CO2濃度上升會延緩泥炭地水位的恢復,並意外地加劇碳流失。這意味著數百年累積的碳可能在數月內釋放,將珍貴的碳匯轉變為碳源**。研究呼籲對泥炭地給予更多關注,以緩解全球暖化的嚴重影響。

點此看全文 >

森林2025/10/29 - phys.org

為精準評估森林碳儲存與支援永續管理,研究人員利用無人機光達(LiDAR)技術,對日本多樣性森林進行大規模樹冠結構量測。他們整合數據,開發出以樹冠特徵估算地上生物量的方程式,解釋力高達83%。此方法為長期監測提供可規模化的數據驅動工具,有助於提升碳信用額度準確性與生物多樣性保育。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5/10/21 - FAO

根據 FAOSTAT 在 FRA 2025 數據的估計,全球森林在 2021-2025 年間是淨碳匯,每年淨清除 0.8 GtCO2。在此期間,森林土地每年固碳 3.6 GtCO2,但被森林淨轉變(毀林)產生的 2.8 GtCO2 排放部分抵消。歐洲和亞洲是最大的森林碳匯(每年分別清除 1.4 GtCO2 和 0.9 GtCO2),而美洲和非洲因毀林產生最大的排放量。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森林淨清除量比十年前減少了近一半,突顯氣候緩解工作的緊迫性。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5/10/20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為強化保安林經營管理,並深化社區對環境資產之認同,推動全國保安林在地命名作業。位於桃園市大園區的 1101 號飛砂防止保安林,經地方討論及居民共識,正式命名為「大園濕地保安林」。此兼具生態保育與文化傳承意涵,展現地方與中央攜手守護濱海環境的新里程碑。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10/21 - mispeces

中國黃海漁業研究所等團隊利用動態能量預算模型 (DEB) 進行開創性研究,確認菲律賓蛤仔 (Manila clam) 在養殖週期中是淨碳匯。每隻蛤仔每年平均固存 973mg 碳,主要透過兩種機制:碳酸鈣形式的貝殼形成 (2296mgC) 和生物沉降(糞便/假糞便)將有機碳 (2677mgC) 輸送到海床沉積物中。該研究為長期固存機制提供定量證據,支持將蛤仔養殖納入藍色經濟及氣候變遷緩解策略。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2025/10/19 - interestingengineering

Alfred Wegener 研究所的研究挑戰了既有氣候模型,指出南極洋作為全球約 40% 人為 CO2 的碳匯,其吸收能力尚未減弱。分析 1972-2021 年數據發現,氣候變遷導致冰川和海冰融化,增加了表層水的淡水輸入,降低了鹽度。這種低鹽度表層水強化了水層密度分層,暫時抑制了富含 CO2 的深層海水上湧,從而維持了碳吸收功能。然而,深層水上界已向海面靠近約 40 米,暗示這種保護作用可能不會持久。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10/17 - 中央社

國立中山大學海科系教授黃蔚人團隊研究發現,颱風可協助促進海洋的生產力與二氧化碳吸收能力,這是台灣首次針對湧升區進行高時間解析度的碳循環觀測,成果登國際期刊。中山大學今天新聞稿表示,黃蔚人研究團隊,在國際期刊「地球物理研究期刊:海洋篇」(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發表最新研究,揭示2018年颱風「瑪莉亞」(Maria)通過東海南部湧升區後,如何意外促進海洋的生產力與二氧化碳吸收能力。

點此看全文 >

上期精選文章

※ 注意事項:

1. 本新訊僅供綱要計畫團體成員內閱,嚴禁外洩至其他平台。

2. 如需轉發本新訊相關新聞,請依據來源平台授權說明為準,勿違反原始訊息之版權及使用條款。

3. 轉貼時請務必保留訊息完整性,不得做出任何刪減、修改或篡改。

4. 請確保轉發訊息的真實性及可信度,避免散播不實訊息或造成誤解。

5. 請尊重訊息原始發布者的意願,不得進行未經授權的商業性轉發或利用。

6. 如內容有誤植或連結失效等問題,敬請來信通知 d34696@tier.org.tw 楊小姐。

7.為確保隨時接收電子報新訊,敬請將 service@netzerotier.org.tw 增添至信箱通訊錄或白名單。



台灣經濟研究院 - 自然碳匯推動小組 感謝您的配合與理解!

※本郵件經系統自動發送,請勿直接回覆。

${UN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