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歇灌溉(AWD)被視為稻作節水與減排的關鍵技術,可降低甲烷排放
30–70%,多數情況下不影響產量。然而在高溫多雨地區,田間積水過快,加上水源不穩與農民知識不足,導致採用意願偏低。AWD
持續時間與生育期交互影響根際環境,改變氮、砷、硒等元素的吸收;若排水掌握不當或氮肥管理不佳,雖能減少甲烷,卻可能增加
N₂O 排放。因此需發展「調適型
AWD」,如延長水層維持時間、調整乾期門檻,並搭配氮肥管理與耐缺水品種,以兼顧穩產與淨減排。
在實務操作面,農民仍面臨多重限制:水源不可靠、勞力與監測成本高,以及對雜草增加或減產的疑慮。單一觀測管未必能反映整田水文異質性,易造成誤判,形成「看得到刻度、抓不到時機」的困境。
本文提出技術與治理並行的3項解法:
(1)
精準量測與自動化:應用紅外線溫度計監測冠層溫度,評估作物水分狀況,透過整合土壤水分狀況和氣候條件,以便引入自動閘門降低人工負擔。
(2)
遙測分區與時空配置:透過植生指數與
GIS
劃設適宜性區位,在雨季選擇「可乾期窗口」較長、滲透率合宜的區域先行推廣,並依土壤條件設定門檻,繪製季節性適宜性地圖。
(3)
政策與組織設計:將 AWD
納入灌區規劃與補貼機制(如觀測管、感測器、渠系整修、社區維護基金),推動示範與農民參與。
總體而言,唯有技術與治理並行,AWD
才能在高溫多雨地區實現節水、穩產與減排。
|
|
|
2025/10/5 -
devdiscourse【森林】
|
|
研究顯示: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在釜山展現出卓越的城市降溫和碳節約效益
Nature-Based Solutions
Show Superior Urban
Cooling and Carbon
Savings in Busan
|
韓國釜慶大學的研究表明,在對抗城市熱島效應中,基於自然解決方案(NbS),尤其是城市公園、路邊綠化和森林復育,比屋頂措施更有效。城市公園是單一降溫效果最強的措施,而森林復育在節能和固碳方面的綜合效益最高。組合策略(屋頂、公園、綠化、森林)能實現最大降溫。研究強調,保護現有森林是首要任務,因為其效益無法透過人造措施完全取代,為全球城市規劃提供科學藍圖。
|
|
|
2025/10/6 -
Sustainability【土壤】
|
|
農業與糧食系統能否實現永續發展? Can
Agriculture & Food
Systems Be Sustainable?
|
鑑於全球農業糧食系統佔人為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約三分之一,實現碳中和至關重要。全面的脫碳策略需整合多方面:在農場端,推動再生農業、永續土地管理(如間作覆蓋、生物炭、農林複合)以增強土壤碳匯;使用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在供應鏈端,需實施低碳物流與包裝。同時,技術創新(如AI、遙測)和消費者行為轉變(減少食物浪費、多植物性飲食)也是達成糧食安全與氣候目標的關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