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新知電子報 - 自然碳匯推動小組
2025/10/20 雙週報第三十二期
透過電子報提升農業部自然碳匯執行團隊之專業職能,對於國內外自然碳匯方法技術、增匯技術、碳權認證交易、淨零政策等即時新聞資訊能隨時掌握。
本期摘譯文章
※ 摘譯文章係蒐整近3年碳匯重大發展相關議題之文獻。
2023/8/28 - tandfonline
減少反芻動物甲烷排放的方案包括選擇性育種、針對產甲烷菌的疫苗、改變動物管理方式、添加飼料添加劑或其他飲食調整措施。海門冬屬藻類(Asparagopsis)作為反芻動物的飼料添加劑近年受到廣泛關注。這種藻類含有溴仿(bromoform;CHBr₃)成分,可以干擾反芻動物消化過程中關鍵的酵素,大幅減少甲烷排放。部分短期實驗甚至顯示甲烷可減少50–90%,被視為淨零農業的一大潛力。文獻回顧結果,溴仿對甲烷減少的平均效果,為每消耗1毫克溴仿平均減少-0.33±0.15克甲烷,比如以一頭體重約 470 公斤、每日攝食 15 公斤乾物質的乳牛為例,若添加0.2%–0.5% 的海門冬(大約每日30-75克),相當於每日攝取180–450毫克溴仿(每克海藻相當於含 6 毫克溴仿)。
 研究結果顯示,只要使用適當的劑型(如油基、海藻乾粉、控釋膠囊)與投餵方式,比如:把溴仿緩釋於瘤胃,使微生物先消耗/分解,溴仿主要停留並發揮作用於瘤胃。檢測結果顯示溴仿在牛奶與肉品中未檢出,或僅在背景濃度下微量存在。由於飲用水處理、清洗設備及天然海藻本身也可能帶來微量溴仿,因此可推論消費者的潛在風險極低。總體而言,未來的挑戰將在於持續優化劑型與投餵方式,以確保這項技術能在兼顧減排、健康與食安的前提下,安全推向實務應用。

點此看原文
焦點新聞
近期新聞資訊 (9/25~10/16)

綜合2025/10/15 - ciencedirect

本研究透過對173篇文獻進行後設分析,評估樹木、灌木與草地三種植被相對於農田對中國地上碳(AGC) 及表層土壤有機碳(SOC) 儲量的影響。結果顯示,樹木的總固碳能力最強(AGC > SOC),但草地的AGC在多數地區低於農田,而SOC則較高。氣候閾值分析表明,高降水(> 1500 mm) 最有利於樹木與灌木的固碳,而草地則在中等條件下固碳最佳。研究強調制定碳匯優化策略時,必須考慮植被類型、區域異質性與氣候條件。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10/14 - WWF

針對芬蘭和瑞典總理要求削弱歐盟《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更和林業 (LULUCF條例》的呼籲,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及50多個組織發表公開信反駁。信中指出,削弱LULUCF將損害歐盟的氣候和生物多樣性目標,並犧牲北歐林業的長期經濟韌性。科學證據顯示,維持與增加森林碳儲存比燃燒木材更具氣候效益,而芬蘭和瑞典現行的皆伐和高採伐水平已在消耗碳匯並破壞生態。因此,歐盟政策必須以科學與公共利益為導向,應強化而非削弱LULUCF的執行。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10/3 - phys.org

氣候變遷調適(Adaptation) 對於降低不可避免的氣候衝擊至關重要。澳洲首份國家氣候風險評估(NCRA) 伴隨發布的國家調適計畫(National Adaptation Plan) 證實,單靠減緩(Mitigation) 減少溫室氣體不足以應對已發生的氣候變化。調適的目標是透過調整以減少人或資產對氣候災害的暴露度(Exposure)與脆弱性(Vulnerability),從而降低氣候風險。具體措施包括城市綠化以對抗熱浪、海岸防護工程,以及整體災難調適規劃。調適是澳洲家庭和企業的必要選擇,為應對氣候危機帶來希望。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10/14 - theconversation

泥炭地是全球最重要的碳匯生態系統之一,但因排水、退化和燃燒而釋放大量碳。為了解並保護這些生態系統,研究人員透過 The PeatPic Project,利用分散式數據方法和智慧手機攝影,從全球27個泥炭地收集了超過3,700張照片。此研究分析植物顏色變化,獲取植被健康和季節變化的資訊,證明社區生成的數據具有高成本效益與可擴展性。這種方法對於建立泥炭地數位孿生、預測其功能變化以及制定氣候緩解與保育策略至關重要。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10/12 - technology

愛荷華州立大學一項長達12年的農場實地研究證實,厭氧消化(將牛糞與玉米秸稈轉化為可再生天然氣)的副產物——消化漿(Digestate),是一種有效的土壤改良劑。研究顯示,在商業規模的玉米田上施用消化漿,不僅能取代大部分合成氮肥,還能顯著提高土壤有機碳(SOC)含量。特別是SOC起始水平較低的田地,平均增幅達47%。此結果證明了厭氧消化系統在實現土壤健康恢復、能源生產和農業永續性方面的多重效益。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10/6 - Sustainability

鑑於全球農業糧食系統佔人為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約三分之一,實現碳中和至關重要。全面的脫碳策略需整合多方面:在農場端,推動再生農業、永續土地管理(如間作覆蓋、生物炭、農林複合)以增強土壤碳匯;使用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在供應鏈端,需實施低碳物流與包裝。同時,技術創新(如AI、遙測)和消費者行為轉變(減少食物浪費、多植物性飲食)也是達成糧食安全與氣候目標的關鍵。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10/6 - TheWeek

旁遮普農業大學(PAU)分析近期洪水對旁遮普邦土壤的影響,發現洪水攜帶的沉積物擾亂了原生土壤剖面,導致養分失衡,威脅冬季作物(Rabi) 產量。土壤測試顯示,沉積物深度、質地差異大,pH 值偏鹼性,且鐵和錳等微量元素含量異常高。此外,沉積物壓實造成硬盤形成,阻礙根系生長。PAU建議農民採取深耕及增施有機肥等措施,以恢復土壤健康。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10/3 - Nature

一項在黃土高原蘋果園進行的三年田間試驗,比較了慣行耕作(CT)、自然覆草(NG)、間作洋蔥(IA) 和間作油菜(IR) 四種模式對土壤品質的影響。研究發現,IA和IR模式顯著提升了表層土壤(0−20 cm)的有機質含量、降低容重,並改善了土壤團聚體穩定性。其中,IA模式的總有機碳及其組分最高,而IR模式則顯著增強團聚體的結構穩定性。各種間作模式也差異性地影響土壤酶活性。總體而言,IA和IR顯示出改善旱地蘋果園土壤肥力和永續發展的巨大潛力。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9/25 - FOX2

Agricarbon 提供的直接土壤碳測量數據,成功支持了 AgreenaCarbon Project 獲得國際碳信用註冊機構 Verra 的驗證。這是首個達成驗證的大規模耕地再生農業專案,預計將釋出 230 萬碳信用額度。Agricarbon 在歐洲提供實地取樣和實驗室分析,確保碳封存數據的嚴謹性與可審計性,證實了大規模土壤碳固存的可測量性、可驗證性與可靠性,為推動全球再生農業與氣候目標提供了關鍵的科學依據。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9/24 - theconversation

MacEwan University 透過衍生公司 PimaSens 開發了 Agrilo,這是一種低成本的土壤測試感測器與智慧手機應用程式相結合的工具。該技術能取代傳統實驗室檢測,在幾分鐘內提供硝酸鹽、磷酸鹽等土壤養分水平的即時、精準數據和施肥建議。此創新旨在應對化肥成本上漲和氣候變遷等挑戰,幫助農民降低成本、提高產量,並實現加拿大政府減少化肥排放30% 的目標,使 Precision Agriculture 普及至全球小型農場與教育領域。

點此看全文 >

森林2025/10/3 - Yale Climate Connections

森林碳信用額度(Forest Carbon Credits)作為氣候緩解的工具日漸普及,但其有效性受到質疑。報告評估了20項協議,指出現有協議普遍過於寬鬆,無法保證信用額度的高品質。核心問題包括低估森林毀損的風險(持久性)、基線設置不準確(附加性) 以及間接排放(洩漏) 的測算不足。為提升信用額度品質,報告建議必須納入最新的、基於地點的風險數據,定期重新計算基線假設(例如每 $5$ 或 $10$ 年),並採用最先進的監測技術。儘管實施存在挑戰,但買家對高品質信用額度的需求正驅動市場和註冊機構進行協議改革。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5/9/29 - cleanenergywire

德國環境部長(Carsten Schneider)提出國家氣候行動計畫草案,目標是長期內將森林、泥炭地和土壤等土地利用部門 (LULUCF) 轉變回淨碳匯。由於氣候變遷(乾旱) 和人類活動(泥炭地排水),此部門已成為淨排放源,預計無法達成 2030 年氣候目標。該計畫建議透過永續森林管理、增加林地、改善土壤固碳和泥炭地復濕等措施,儘管短期難見成效,但旨在達成 2045 年的淨負排放目標。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5/9/25 - phys.org

一項針對亞馬遜森林 188個永久樣區的國際研究發現,近幾十年來樹木的平均尺寸以每十年 3.2%的速度增加。此增長趨勢與大氣中 CO2濃度上升帶來的施肥效應一致,表明完整的亞馬遜森林即使面臨氣候變遷的威脅,仍展現出顯著的韌性。由於大樹對吸收 CO2具有巨大益處,此研究強調了熱帶雨林在緩解人為氣候變遷中的重要作用,同時警告毀林將嚴重削弱這些古老森林的碳儲存和生物多樣性效益。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10/10 - agupubs.onlinelibrary

本研究評估SOCATv2024新數據對海氣 CO 2通量重建的影響。結果顯示,基於SOCATv2024的重建估算在2018-2022年間的全球平均海洋碳吸收量,比基於SOCATv2023的估算顯著減少約0.25-0.27 Pg C yr −1。這種差異主要源於在採樣不足區域(特別是南大洋) 新增的63次航次數據。研究總結,海氣 CO 2通量重建對稀疏採樣區域的數據增補表現出高度敏感性,突顯了觀測數據在限制碳匯不確定性中的關鍵作用。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2025/10/8 - phys.org

下沉的磷蝦食物團塊對地球而言可能是個好消息 Sinking balls of krill food could be good news for the planet

一項新研究發現,南極磷蝦(Antarctic krill) 除了透過糞便顆粒,還會以「食物團塊」(Food Boluses) 的形式將有機碳從海洋表層運送到深海。實驗顯示,當浮游植物濃度過高時,磷蝦會排出這些被拒絕的食物團塊。這些團塊的沉降速度比糞便顆粒更快(平均每日 367 公尺),表明其是海洋碳封存的另一重要途徑。然而,意外接觸微塑膠會大幅增加團塊產量,可能影響磷蝦攝食效率與生態系統的碳輸出。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10/7 - phys.org

一項針對10種挪威沿海魚類的研究,透過分析魚類糞便,揭示了魚類在海洋碳循環中的多重功能。研究發現,魚類糞便的碳含量高(17%至38%),且沉降速度極快(每日2,550至6,390公尺),有助於將碳快速運送到海底沉積物進行長期儲存。糞便沉降率受食物組成影響,捕食帶殼生物的魚類糞便沉降更快。總體而言,魚類透過直接儲存、運輸、生態系統控制和養分泵送四種方式,對氣候變遷減緩發揮重要作用。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10/7 - IUCN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地中海合作中心(IUCN Med) 正建立地中海藍色自然資本基金(Med BNCF),以應對地中海地區海草床、鹽沼和沿海濕地等藍色生態系統的衰退。該基金的目標是將財政投資引導至具備經濟可行性與可擴展性的生態修復項目。Med BNCF將整合科學知識、金融創新與政策,透過提供結構化支持,將早期倡議轉化為具備投資潛力的專案,從而利用藍色自然資本促進生態復育、生物多樣性維護與當地社區的永續經濟繁榮。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10/6 - Grist

一項針對東北太平洋的十年數據研究顯示,海洋熱浪正在嚴重干擾海洋的生物碳泵(Biological Carbon Pump) 效率。在2013-2015年和2019-2020年的兩次熱浪期間,表層水溫升高並缺乏冬季混合,形成一個溫暖、低鹽、營養物質匱乏的「水蓋」。這導致浮游生物群落組成發生變化,阻礙了浮游動物糞便顆粒的下沉,從而減少了碳從表層向深海的運輸與封存。此研究警示,氣候變暖可能以區域性方式削弱海洋吸收大氣 CO 2的能力。

點此看全文 >

上期精選文章

※ 注意事項:

1. 本新訊僅供綱要計畫團體成員內閱,嚴禁外洩至其他平台。

2. 如需轉發本新訊相關新聞,請依據來源平台授權說明為準,勿違反原始訊息之版權及使用條款。

3. 轉貼時請務必保留訊息完整性,不得做出任何刪減、修改或篡改。

4. 請確保轉發訊息的真實性及可信度,避免散播不實訊息或造成誤解。

5. 請尊重訊息原始發布者的意願,不得進行未經授權的商業性轉發或利用。

6. 如內容有誤植或連結失效等問題,敬請來信通知 d34696@tier.org.tw 楊小姐。

7.為確保隨時接收電子報新訊,敬請將 service@netzerotier.org.tw 增添至信箱通訊錄或白名單。



台灣經濟研究院 - 自然碳匯推動小組 感謝您的配合與理解!

※本郵件經系統自動發送,請勿直接回覆。

${UN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