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新知電子報 - 自然碳匯推動小組
2025/9/15 雙週報第三十期
透過電子報提升農業部自然碳匯執行團隊之專業職能,對於國內外自然碳匯方法技術、增匯技術、碳權認證交易、淨零政策等即時新聞資訊能隨時掌握。
本期摘譯文章
※ 摘譯文章係蒐整近3年碳匯重大發展相關議題之文獻。
2025/1 - sciencedirect
本研究聚焦土壤侵蝕對土壤有機碳(SOC)流失及碳中和目標的影響。加速的土壤侵蝕會耗盡土壤有機碳,導致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從而阻礙實現碳中和的努力。然而土壤侵蝕、土壤有機碳流失與碳中和之間的關係尚未完全釐清。因此作者在韓國江原道的兩處分水嶺(Doam-dam 和 Jaun-district),分析高山坡地農業區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土壤有機碳儲量、碳飽和度和土壤碳固存潛力,並結合全球土壤侵蝕圖和土壤有機碳含量圖來建立模擬模型。研究發現全球因侵蝕造成的土壤有機碳流失估計為0.9–1.31 Pg C/年,以韓國高山坡地農業區案例,土壤有機碳年流失率範圍介於11.8%至16.5%,且顆粒有機質(POM)比礦物有機質(MAOM)更容易受到侵蝕。此外作者也提到目前IPCC未能充分考慮土壤侵蝕造成的土壤有機碳損失,可能低估了實際的排放量。研究強調需整合水文與生物地球化學模型、改進氣候盤查方法,並推廣梯田、植被覆蓋、免耕等永續土壤管理模式,以緩解土壤有機碳流失、強化碳固存,並為制定氣候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點此看原文
焦點新聞
近期新聞資訊 (8/27~9/10)
綜合2025/9/10 - yahoo

第二屆非洲氣候峰會(ACS2) 在衣索比亞舉行,該國與義大利簽署諒解備忘錄,旨在強化氣候調適能力與經濟韌性。峰會強調以非洲為中心的在地化解決方案,並發布「正義韌性框架(Just Resilience Framework)」,旨在為基層氣候行動提供指引與資金。此外,衣索比亞也透過其「綠色遺產倡議」,將減排與發展目標結合,致力於植樹造林、扭轉土地退化,以提升氣候韌性,並為實現國家2030與2050年目標鋪路。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9/8 - carbonherald

澳洲潔淨能源金融公司(CEFC) 與投資集團La Caisse共同成立一項2.5億澳元的農業與碳平台「Meldora」,並獲得力拓集團(Rio Tinto) 作為首個碳權承購方。此平台由Gunn Agri Partners管理,將結合永續農業與大規模植樹造林,旨在透過生態系統復育與土壤碳固存,產生高完整性的澳洲碳權單位(ACCUs),同時維持農業生產。此舉顯示企業對高品質碳權的需求日益增長,並為農業與氣候減緩的整合模式樹立典範。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9/8 - just-style

國際棉花諮詢委員會(ICAC) 發表一款碳足跡計算應用程式,旨在評估棉花生產從農場到區域層級的溫室氣體排放。此工具考量多樣化的農耕方式,包括土壤類型、灌溉、施肥、害蟲防治及採收方法,並能評估碳捕獲潛力。它不僅能計算淨碳信用額,更能協助農民與政策制定者,透過科學依據制定減排與增匯策略,以推動氣候智慧型及永續棉花生產,為實現淨零排放目標貢獻力量。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9/3 - deultimominuto

一份針對歐盟氣候中和進展的報告指出,儘管歐盟已制定相關目標,但其轉型速度依然「過慢」。報告強調,森林火災、乾旱等氣候影響,正削弱歐洲的天然碳匯。此外,歐盟仍持續補貼與資助化石燃料,導致2023年氣候投資存在高達3,440億歐元的缺口。專家建議,歐盟應增加財政與法規誘因以保護森林,並提升其韌性,同時加速清潔能源的發展,才能有效應對氣候危機,並實現其淨零排放目標。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9/4 - WWF JP

世界自然基金會日本分會(WWF Japan) 發布報告,分析日本65家公司在2024年遵循TNFD(自然相關財務揭露) 框架的表現。報告根據WWF Japan自訂的四項核心指標,評估企業在重大性應用、優先地點識別、緩解等級及利害關係人參與等方面的揭露趨勢。研究發現,企業揭露仍有進步空間。此報告旨在為已進行TNFD揭露或考慮未來揭露的日本公司提供指引,藉此促進企業提升其對自然相關風險與機會的透明度。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9/9 - earth.org

土壤碳權(SCC) 是一種新興的氣候市場工具,透過獎勵農民實施永續農業,以促進土壤碳固存。儘管此機制具備改善土壤健康、增加農民收入等潛在效益,但其可靠性仍備受爭議。主要挑戰包括測量與驗證方法缺乏統一標準,可能導致漂綠風險;同時,附加性(additionality) 條件與高昂成本也可能排斥早期採行者及小農。要確保土壤碳權發揮其應有的氣候效益,必須先克服這些科學與社會倫理的挑戰。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9/8 - 美國生態學會

一篇發表在《新植物學家》(New Phytologist)期刊的文章指出,外生菌根真菌(ECM)在土壤碳循環中的作用比預期更複雜。研究發現,即使是近緣的ECM真菌,其對土壤碳輸入和輸出的影響也存在顯著差異,且高濃度二氧化碳會放大這種差異。這項發現強調了ECM真菌的高功能多樣性在生態系統響應氣候變遷中的關鍵作用,並提示現有地球系統模型可能低估了這種微生物多樣性對土壤碳庫變化的影響,增加了未來氣候預測的不確定性。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9/10 - University of Alberta

一項針對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的研究指出,透過採用特定四年制輪作模式,可同時提升農民利潤並改善環境。此輪作模式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機碳(SOC) 含量,進而提升長期產量與獲利,並減少碳排放。研究估計,此舉對低SOC土壤區域的農場長期平均利潤可增加高達27.5%,同時為社會帶來數十億美元的環境效益。這項研究強調,永續農業實踐的長期價值與潛在回報,為政府推動相關激勵計畫提供有力證據。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9/8 - resilience

一項新研究顯示,全球可安全進行地質碳封存的地點遠少於先前估計,僅約1,460億噸二氧化碳,遠低於舊估算的11,780億噸。研究團隊排除了地震、淺層或深層、環境保護區與人口稠密區等高風險地點,得出此結論。儘管此儲存量仍足以應對未來數十年需求,但研究作者指出,這意味著地質碳封存不應被視為無限解決方案。此發現強調,碳封存是一種稀缺資源,必須負責任地管理,且其應用應聚焦於難以脫碳的部門,而非取代大規模減排。

點此看全文 >

土壤2025/9/3 - AgFunderNews

澳洲公司FarmLab收購了Ziltek,將其RemScan攜帶式土壤掃描儀納入產品線,以強化其碳測量工具包。這項技術運用中紅外線光譜法,能快速、精準地測量土壤碳、pH值等指標。此舉可將單一土壤碳檢測成本降低50%,並透過結合遙感技術與人工智慧空間繪圖,提供更精準的土壤碳動態數據。此收購不僅擴大FarmLab在再生農業領域的應用,也將其客戶基礎拓展至石油、天然氣及土地修復等非農業領域,反映了碳測量技術的多元價值。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8/27- pub.sacs

一項針對澳洲夏威夷豆產業的研究顯示,其經營活動大多為淨碳匯,主要得益於植被與土壤的碳固存。研究指出,氮肥是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來源。許多農場使用的氮肥量超過建議值,顯示透過優化施肥、改善行間植被覆蓋和避免翻耕等措施,可望在不影響產量的同時,有效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進一步強化其作為碳匯的功能,並提升產業的環境永續性。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8/28 - cedirates

迦納的本土富碳黑土(AfDE) 正面臨侵占、過度開採及不良耕作的嚴重威脅。這些土壤因其高固碳能力與肥沃特性,是糧食安全與氣候變遷緩解的關鍵。然而,刀耕火種與養分過度開採等傳統農法,正導致土壤退化與碳匯功能喪失。研究顯示,這些AfDE即使不施肥,玉米產量仍遠高於一般土壤。因此,推廣永續農法與政府支援,對於保護這些珍貴土壤以應對氣候變遷至關重要。

點此看全文 >

森林2025/9/9 - phys.org

一項針對加拿大安大略省伐木區的研究顯示,伐木後的土壤徑流會釋放大量溶解有機物(DOM),其濃度在最初兩個月內增加四倍,且組成變得更具活性。這些分子結構的改變使微生物更容易透過呼吸作用將碳釋放到大氣中,從而削弱了森林作為碳匯的效益。研究估計,有6.4%被移除的木材碳,會以DOM形式流失,這足以讓伐木活動從碳匯轉變為碳中性甚至碳源。此發現強調,在評估伐木的氣候影響時,必須納入水生碳通量。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5/9/8 - theconversation

樹木在城市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如同所有生命,它們會經歷老化與衰敗。當樹木步入生命晚期,其內部腐爛與結構弱化,即使外觀看似健康,仍可能對公共安全造成潛在威脅。透過電阻斷層掃描儀(resistograph) 等技術可評估樹木健康狀況。為確保城市安全與生態永續,有必要對老弱樹木進行移除與替換,並搭配新樹種植以維持綠地功能。與此同時,需向公眾解釋決策依據,以增進理解和支持。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5/8/28 - Gubbi Labs

一項針對印度東北部竹林的研究,利用衛星影像與機器學習模型,繪製出高解析度的竹林分布圖。研究發現,游耕(shifting cultivation) 造成的土地擾動,加上蒸氣壓差、降雨量與土壤溫度等環境因素,共同促進了竹林的繁盛。此研究證實了竹林在受干擾地區的生長能力,並強調其作為高效碳匯的角色。此發現能為氣候調適與土地利用政策提供科學依據,同時支持仰賴竹林的生計。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9/9 - 工商時報

永豐餘(9)日宣布,啟動台灣首例人工濕地草澤碳匯提升計畫,與中華紙漿、高雄市政府及經濟部水利署簽署「大樹人工重要濕地(舊鐵橋濕地)碳匯調查合作備忘錄」,建立本土方法學,為臺灣自然碳匯淨零轉型盡心力。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9/2 - 瑞士聯邦理工學院

一項由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主導的研究發現,2023年全球海洋在創紀錄的海洋熱浪期間,其二氧化碳吸收量顯著下降約10%。這一下降主要源於北大西洋等高溫區域因溫度升高而導致的二氧化碳外溢。儘管聖嬰現象在太平洋的影響部分抵銷了這種效應,但整體海洋碳匯仍呈現減弱趨勢。研究指出,物理與生物過程(如水體分層與生物碳泵)雖能部分緩衝此影響,但這些補償機制在未來是否能持續發揮作用仍是未知數。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8/28 - france24

面對俄羅斯的潛在地面入侵威脅,芬蘭與波蘭正考慮將排水的泥炭地重新濕化,以作為自然防禦屏障。泥炭地具備高滲透性,可有效阻礙戰車行動,提供額外防護。此舉除了國防目的外,也符合歐盟的生態復育目標。重新濕化的泥炭地能從碳排放源轉變為高效的碳匯,並有助於生物多樣性的恢復。這項策略體現了軍事防禦與環境保護的結合,為國家安全與氣候行動提供了雙贏方案。

點此看全文 >

上期精選文章

※ 注意事項:

1. 本新訊僅供綱要計畫團體成員內閱,嚴禁外洩至其他平台。

2. 如需轉發本新訊相關新聞,請依據來源平台授權說明為準,勿違反原始訊息之版權及使用條款。

3. 轉貼時請務必保留訊息完整性,不得做出任何刪減、修改或篡改。

4. 請確保轉發訊息的真實性及可信度,避免散播不實訊息或造成誤解。

5. 請尊重訊息原始發布者的意願,不得進行未經授權的商業性轉發或利用。

6. 如內容有誤植或連結失效等問題,敬請來信通知 d34696@tier.org.tw 楊小姐。

7.為確保隨時接收電子報新訊,敬請將 service@netzerotier.org.tw 增添至信箱通訊錄或白名單。



台灣經濟研究院 - 自然碳匯推動小組 感謝您的配合與理解!

※本郵件經系統自動發送,請勿直接回覆。

${UN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