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新知電子報 - 自然碳匯推動小組
2025/9/1 雙週報第二十九期
透過電子報提升農業部自然碳匯執行團隊之專業職能,對於國內外自然碳匯方法技術、增匯技術、碳權認證交易、淨零政策等即時新聞資訊能隨時掌握。
本期摘譯文章
※ 摘譯文章係蒐整近3年碳匯重大發展相關議題之文獻。
焦點新聞
近期新聞資訊 (8/11~8/27)

綜合2025/8/26 - GEF 全球環境基金

「UrbanShift」倡議透過整合全球計畫,協助城市應對永續發展挑戰。該倡議透過「金融學院」與「同儕交流」等活動,賦予城市推動脫碳、建立韌性與利用自然為本解方的能力。UrbanShift不僅支持如高溫應對承諾等全球行動,更提供技術援助與知識分享,鼓勵城市制定氣候行動計畫、復育生態系統及推動城市綠化。透過串聯各級政府、民間團體與私部門,UrbanShift旨在將各別努力轉化為系統性變革,從而加速城市轉型為永續與具韌性的典範。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8/26 - UNFCCC

2025年9月1日至6日,第二屆阿迪斯氣候週將於衣索比亞首都舉行。本次氣候週的核心目標是將氣候承諾轉化為具體行動,以創造更強勁的經濟成長與永續未來。活動將匯集各國政府、企業、金融機構與公民社會等利害關係人,透過「實施論壇」等平台,分享與擴大可複製的氣候解決方案,涵蓋氣候融資、農業、林業及社區驅動的行動。氣候週的成果也將為緊接其後的非洲氣候峰會與即將於巴西舉行的COP30提供重要輸入。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8/22 - 日經

日本七十七銀行宣布將推出地方銀行首創的「J-Credit」法人定期存款。該產品除了提供利息,還會根據存款金額,額外贈予經國家認證的碳排放額度(J-Credit),讓企業能夠進行碳抵銷(carbon offset)。這項創新金融服務旨在鼓勵企業將脫碳經營與企業社會責任(CSR) 相結合,特別是利用東北地區的森林碳匯,為無法透過自身努力減少的碳排放提供解決方案,從而提升企業價值。此舉不僅支持客戶的永續轉型,也為七十七銀行開闢了新的業務模式。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8/21 - phys.org

由大阪公立大學主導的一項研究,發布了亞洲首個大規模開放資料集「JapanFlux2024」。該資料集彙整了1990年至2023年間,日本及周邊地區83個觀測點超過683個站點年的渦流協變法(eddy covariance) 數據,涵蓋多樣的陸地生態系統。此資料填補了亞洲在全球碳循環研究中的長期數據缺口,提供標準化的高品質碳通量資訊,對於環境監測、氣候建模及碳中和政策制定具有關鍵意義。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8/11 - UNDRR

針對聯合國秘書長提出的「極端高溫行動呼籲」,各國正透過實際行動建立熱韌性(heat resilience)。報告分析12個國家的案例,歸納出有效的高溫應對策略,包括:推行高溫行動計畫(如印度與英國的預警系統)、採用自然解方與反射屋頂(如阿根廷)、透過公私夥伴關係建立即時警報系統(如韓國),以及強化社區參與。這些案例顯示,儘管全球暖化持續,各國正從試點專案走向政策落實,但仍面臨協調不足、長期資金匱乏與弱勢族群脆弱性高等挑戰。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8/26 - NFU

混農林業(Agroforestry) 是一種將樹木融入農場系統以提供多重效益的永續模式。此策略有助於水資源管理、碳儲存、提供遮蔭與多元化收入來源。儘管目前英國僅有3%的農地採用此模式,但為實現2050年全國森林覆蓋率達16.5%的目標,英國政府正積極推動此計畫。文章探討現有環境管理補助方案(ELMs)所提供的相關資金,並提供農民在導入此系統前應考量的商業、法律與實務層面建議。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8/23 - nature

針對阿爾卑斯山區因氣候變遷而日益頻繁的淺層滑坡風險,一項創新研究運用物聯網(IoT)技術開發早期預警系統。該系統透過感測器網路,持續監測地下水位、土壤含水量、溫度等關鍵因子,並結合降雨與融雪數據,以理解滑坡的啟動機制。研究團隊在一個實驗場地成功記錄到2023年因強降雨引發的滑坡事件,並驗證了此低成本、分散式監測系統的有效性。此成果為應對極端氣候事件、保護高山地區基礎設施提供了具潛力的新方法。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8/21 - theconversation

針對現代農業過度施肥衍生的環境問題,一篇研究回顧指出,適度減少磷肥用量(最高可達一半),能激發作物產生更活躍的根系與根系分泌物,從而提高自身養分吸收能力。此策略可增加根圈微生物活性,並促進土壤碳儲存,在僅輕微影響作物生長的前提下,提升農業生態系統的韌性與土壤健康。作者強調,此方法需在不同土壤與農作系統下進行田間試驗,以因地制宜地實現永續農業。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8/21 - John Wiley & Sons

本研究全面評估智利陸地生態系統與保護區的土壤有機碳(SOC) 儲量分布,並分析土地覆蓋變化對其造成的影響。研究發現,智利約有1.37千兆克的SOC,其中近八成儲存在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小的低強度土地覆蓋與溫帶森林中,凸顯其在碳保育上的重要性。然而,研究也指出保護區網絡存在缺口,如部分儲存大量SOC的生態系統尚未獲得保護。此結果強調,未來的保育策略需與碳儲存優先事項結合,並透過擴大保護區來應對氣候變遷。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8/20 - carbonherald

Boomitra公司的東非草原復育計畫已正式獲得全球碳標準組織Verra的註冊認證,成為肯亞首個以「VM0042方法學」註冊的草原專案。此計畫透過鼓勵肯亞牧民採用再生放牧,在22,311英畝土地上恢復受退化影響的半乾旱草原。該計畫不僅增加牧民收入,更有效提升土壤碳儲存,並利用衛星與AI技術進行遠端碳監測,使其具備成本效益與可擴展性。這項創新模式展示了結合科技與在地社群力量,在乾旱地區進行碳移除與氣候調適的巨大潛力。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8/19 - nature

一項全球性後設分析研究評估咖啡農場的碳匯與生物多樣性效益。研究發現,若能推廣農林複合經營,咖啡農場可額外封存約81.5至86.5百萬噸地上碳;然而,若走向集約化,則可能流失兩倍以上的碳。此外,研究指出樹木多樣性雖有益於整體生物多樣性,但與獨立的碳儲存量無關聯。這強調單純的植樹計畫不足以實現氣候與生物多樣性目標,必須同時保護現有農林系統並推動多元種植,才能達到預期成效。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8/14 - ACS

一項綜合1,782對全球觀測數據的研究指出,將自然生態系統轉變為人為管理土地會顯著降低淨氮礦化作用(NNM) 7.5%,並使淨硝化作用(NN) 增加150%。這表示土壤氮有效性降低,同時氮流失風險卻上升。反之,將管理地復育為自然地可逆轉此趨勢。此變化主要受土壤有機質、微生物生物量與人為活動(如施肥)影響,且在熱帶與亞熱帶地區最為顯著。這項發現強調,土地利用變更與管理方式是調控土壤氮循環的關鍵。

點此看全文 >

森林2025/8/24 - Down to Earth

一項新研究指出,全球森林年齡結構正朝向年輕化轉變,嚴重影響碳平衡。雖然年輕森林能快速吸收碳,但其碳儲存量遠低於老齡森林。研究發現,亞馬遜、剛果盆地與東南亞的森林因火災與毀林而年輕化,導致全球地上生物量每年淨損失1.4億噸碳。儘管歐洲與北美部分地區森林年齡有所增長,但整體而言,全球成熟、富含碳的森林數量正在減少。此研究強調,保護現存的老齡森林是應對氣候變遷最有效且直接的策略。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5/8/20 - phys.org

一項由英國生態與水文中心(UKCEH)主導的研究發現,白蠟樹枯死病等樹木疾病,不僅導致樹木本身碳損失,還造成林地土壤中大量有機碳流失。在2016-2021年間,僅英國白蠟樹枯死病就導致土壤釋放580萬噸二氧化碳,相當於英國闊葉林一年吸收量的一半。這項發現揭示樹木疾病對碳循環的第三層次衝擊,遠超預期,可能嚴重威脅森林作為碳匯的能力,並影響各國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5/8/19 - thecooldown

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發現,散播種子的動物對熱帶森林的碳吸收能力至關重要。這些動物(如鳥類與猴子)透過排泄物散播種子,加速森林再生與樹木多樣性。研究指出,擁有健康散播種子動物群體的熱帶森林,其碳儲存量可達動物數量下降森林的四倍。這表明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不僅傷害生態,更會削弱森林作為主要碳匯的功能,反向加劇氣候變遷。此發現強調,保護野生動物與建立野生動物廊道等保育策略,對於應對氣候危機至關重要。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5/8/19 - 上下游

為了鼓勵造林,過去 20 年政府提出獎勵政策,卻造成「砍大樹種小樹」,且缺乏林業發展配套機制。林保署昨(18)日宣佈修正方案,參與造林須經審查通過,六年內若確實妥善照顧,每公頃可領 55 萬─ 60 萬不等的獎勵金,同時可搭配發展多項林下經濟,促進森林產業。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5/8/15 - noticiasambientales

歐洲太空總署(ESA)的一項研究,利用土壤水分和海洋鹽度任務(SMOS) 衛星,提出全球森林碳含量的新估算。該研究將衛星的植被光學深度(VOD) 數據作為生物量的代理指標,追蹤全球森林碳儲存的長期變化。此衛星監測技術結合地面觀測與其他衛星任務數據進行驗證,大幅提高估算準確性。此方法為氣候變遷下,評估森林作為天然碳匯的功能、監測其退化並制定環境保護策略提供了重要工具。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8/27 - hoodline

夏威夷大學一項長達35年的研究顯示,夏威夷附近深海海域的海洋酸化速度超出預期,所有相關指標均呈加速惡化。此現象與海水鹽度降低及溫度下降有關,不僅威脅垂直遷徙的海洋生物,更可能削弱海洋作為碳匯的能力。研究指出,人為碳排放正透過區域水體化學與洋流變化,加劇了深層水域的酸化。此發現強調,海洋酸化已成為一個嚴重的全球性問題,亟需關注。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8/26 - 環境資訊中心

全球濕地流失逾4億公頃 聯合國拉姆薩濕地大會《維多利亞瀑布宣言》盼扭轉現狀

全球濕地正在快速消失,是森林消失速度的三倍。專家警告,濕地生態系是維持全球生物多樣性,與實現氣候目標的關鍵。今年7月,各國代表齊聚辛巴威,參加第15屆拉姆薩濕地公約大會(the Ramsar Convention on Wetlands),盼能強化對濕地保護與復育的承諾。聯合國通過的濕地公約(Convention on Wetlands)又稱拉姆薩公約(Ramsar Convention)。公約秘書長蒙巴(Musonda Mumba)表示:「COP15達成了預期的成果。與會國通過多項決議,包括加強濕地復育、保護依賴濕地的物種、改善相關管理,並擴大採用自然解方(NbS)。」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8/25 - EurekAlert!

一項跨國研究發現,單細胞藍細菌(UCYN-B) 在全球海洋氮固定中扮演關鍵角色。研究利用穩定同位素追蹤等多種技術,證實UCYN-B是西太平洋與其他寡營養亞熱帶海域的主要固氮微生物。定量分析顯示,UCYN-B貢獻了全球海洋氮固定通量的約20%,尤其在印度洋的貢獻被嚴重低估。此發現填補了現有模型對海洋氮循環與碳循環理解的空白,有助於更精確地預測海洋生物碳泵如何響應氣候變遷。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8/21 - Gulf Times

卡達永續發展中心(Earthna)與多方夥伴合作,啟動一項為期五年的紅樹林復育計畫,旨在保護並擴大海欖雌(Avicennia marina)紅樹林的覆蓋範圍。紅樹林是海岸生態系的重要組成,能有效固存碳與甲烷,其效率可達陸地雨林的數倍,並具備保護海岸、維持生物多樣性與提供漁業棲地等多重功能。此計畫透過人工採集與培育種子,目標在海岸線復育40公頃紅樹林,並期望發展出一套適用於乾旱地區的生態復育指南。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8/22 - Statista GmbH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與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分析,由海草、潮汐沼澤和紅樹林組成的藍碳生態系是地球上最高效的碳匯之一。研究顯示,這些海洋和河口生態系統每公頃所固存和儲存的碳量,超過陸地森林。與主要以活體生物質形式儲碳的熱帶雨林不同,藍碳庫大部分碳儲存在其土壤中。若這些生態系被破壞,其碳匯能力將喪失,並可能釋放大量溫室氣體,加劇氣候變遷。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8/19 - nature

一項針對歐洲河流流域的研究顯示,濕地是重要的天然淨水器,每年可移除約1,092千噸氮。研究指出,若能有策略地在高氮輸入地區復育曾因農業用途而乾涸的濕地(佔歷史流失面積的27%),可將流入海洋的氮負荷減少36%。若復育目標鎖定在預計於2040年前廢棄的農田,則能在不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力下,達成22%的氮負荷減量,有效幫助萊茵河、易北河等主要河流達成水質標準。這顯示濕地復育是一項具成本效益且能同時實現氣候、生物多樣性與農業永續目標的政策工具。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8/19 - 國家海洋研究院

海洋委員會國家海洋研究院 (國海院) 與農業部水產試驗所 (水試所) 合作,於112年起共同推動「大型藻類養殖與碳匯技術研究計畫」,以臺南七股陸域藻場為核心試驗基地,由國海院負責陸域藻場建置、優勢藻種篩選與量產技術研發;水試所負責量產「大藻」後布放至離岸風場水域,並進行高值化產品開發及碳封存效益測試。海委會主委管碧玲上週赴七股訪視後指出,此研究計畫採集52種本土藻類,約六分之一具備產業潛力,值得持續發展!

點此看全文 >

上期精選文章

※ 注意事項:

1. 本新訊僅供綱要計畫團體成員內閱,嚴禁外洩至其他平台。

2. 如需轉發本新訊相關新聞,請依據來源平台授權說明為準,勿違反原始訊息之版權及使用條款。

3. 轉貼時請務必保留訊息完整性,不得做出任何刪減、修改或篡改。

4. 請確保轉發訊息的真實性及可信度,避免散播不實訊息或造成誤解。

5. 請尊重訊息原始發布者的意願,不得進行未經授權的商業性轉發或利用。

6. 如內容有誤植或連結失效等問題,敬請來信通知 d34696@tier.org.tw 楊小姐。

7.為確保隨時接收電子報新訊,敬請將 service@netzerotier.org.tw 增添至信箱通訊錄或白名單。



台灣經濟研究院 - 自然碳匯推動小組 感謝您的配合與理解!

※本郵件經系統自動發送,請勿直接回覆。

${UN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