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新知電子報 - 自然碳匯推動小組
2025/8/18 雙週報第二十八期
透過電子報提升農業部自然碳匯執行團隊之專業職能,對於國內外自然碳匯方法技術、增匯技術、碳權認證交易、淨零政策等即時新聞資訊能隨時掌握。
本期摘譯文章
※ 摘譯文章係蒐整近3年碳匯重大發展相關議題之文獻。
焦點新聞
近期新聞資訊 (8/1~8/13)

綜合2025/8/11 - sustainableviews

隨著再生農業聲勢日增,其定義與衡量標準不一的問題也浮現。本文強調,為避免漂綠(greenwashing) 並吸引更多資本,再生農業必須從模糊的「實踐」轉向可量化的「成果」。透過土壤健康、生物多樣性與碳封存等指標進行驗證,能確保其效益真實可靠。大型食品公司正推動此轉變,透過獎勵措施鼓勵農民轉型。同時,政府也需建立明確的補助機制,以支持農民並促進永續食物系統的長期發展。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8/11 - El Independiente

氣候學家詹姆斯·漢森指出,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 的氣候模型低估了全球暖化的速度與幅度。他認為,實際的氣候敏感度(climate sensitivity)可能高達4.5°C,遠超IPCC所估計的3°C。漢森的論點基於三點:古氣候學證據顯示過往溫度變化更劇烈;氣膠(aerosol)污染的減少,正加速過去被掩蓋的暖化效應;以及雲層覆蓋減少造成的地球反照率下降。他呼籲應將這些因素納入評估,並強調氣候科學界應更準確地向公眾傳達全球暖化已迫在眉睫的危機。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8/1 - esgjournaljapan

為應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與自然危機,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 推出兩門新的線上課程,旨在強化企業的氣候變遷及自然相關資訊揭露能力。課程內容涵蓋GRI與IFRS永續揭露準則在氣候報告上的整合,以及GRI與TNFD(自然相關財務資訊揭露工作小組) 框架的相互運用性,並介紹實用工具。這些課程將協助企業永續實務者提升專業技能,滿足社會對更高透明度的需求,從而應對氣候與生物多樣性損失帶來的風險。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9 - sciencedirect

一項為期九年的實驗顯示,在鈣質土壤中施用綠肥,雖能有效提升土壤有機碳(SOC) 含量,但同時導致土壤無機碳(SIC) 流失。研究發現,高碳氮比的高粱-蘇丹草綠肥,其SOC固存率顯著高於大豆,且SIC流失率較低。此結果揭示了綠肥在碳固存中的雙重作用,並強調在半乾旱地區進行土壤碳管理時,必須同時考量有機碳與無機碳的動態變化。因此,高粱-蘇丹草被推薦作為優化綠肥策略、提升碳匯潛力的選擇。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8/11 - northernfarmer

始於1843年的Broadbalk小麥試驗,是全球運行時間最長的田間實驗。研究顯示,透過有機與無機肥料的審慎使用,可維持連續種植小麥的產量。試驗數據證實,輪作系統與適度施用肥料能顯著提高產量,並改善土壤健康。雖然施用氮肥可增產,但過量會導致徑流污染與氧化亞氮排放。實驗也揭示農家肥可顯著提升土壤有機碳含量,強調了永續農法在兼顧產量與環境保護上的關鍵作用,為現代農業提供了寶貴的長期數據與實證基礎。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8/11 - seedworld

一項英法聯合研究顯示,在農地施用玄武岩粉末(一種採石副產品),可透過強化風化作用從大氣中移除二氧化碳。此方法能將碳固存於土壤,並作為土壤改良劑,提升酸性或貧瘠土壤的肥力,釋放鉀等養分,進而提高作物產量。然而,研究也強調,由於土壤特性對效果影響甚鉅,此技術並非一體適用的解決方案。這項發現為再生農業提供了一個具潛力的氣候解方,但須針對特定地點進行評估後方能推廣。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8/9 - nature

Global blind spots in soil health research overlap with env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hotspots

一項針對全球土壤健康研究的文獻分析指出,儘管相關論文數量顯著增加,但研究重心高度集中在歐洲、中國、美國、印度和巴西等國家,導致中南美洲、非洲、東南亞及中東等區域存在顯著的研究盲點。這些地區坐擁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卻面臨最高的森林砍伐與土壤侵蝕率,並深受氣候變遷威脅。研究強調,必須透過國際合作,賦予這些代表性不足的地區科學領導力,並發展在地化實踐,才能有效恢復土壤健康,因應全球危機。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8/8 - nature

為應對日益加劇的乾旱與土壤退化,亞美尼亞正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合作推動「農業土壤再碳化」(RECSOIL)試點計畫。該計畫旨在透過永續土壤管理(SSM) 實踐,恢復土壤健康、促進土壤再碳化,並建立更具韌性的農糧系統。透過技術培訓與農民參與,此計畫將監測土壤有機碳及其他土壤指標變化,確保知識普及與在地化應用,為亞美尼亞的氣候變遷調適與減緩奠定基礎。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8/1 - eos.org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

一項利用冰島地熱加熱土壤的十年期研究顯示,隨著北極地區暖化,土壤會失去關鍵營養素氮。研究發現,每升高攝氏一度,土壤會流失1.7%至2.6%的氮,主要發生在植物不活躍的冬季。這導致微生物代謝加速,但植物生長受限,削弱土壤碳固存能力。此現象恐使高緯度土壤永久轉變為低肥沃狀態,並透過釋放一氧化二氮,加劇全球暖化,顯示氣候變遷對土壤生態系統的影響比預期更為嚴峻。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7/31 - nature

一項針對全球34個旱地站點的研究指出,現有模型嚴重低估了降雨脈衝對土壤碳排放的影響。研究團隊利用渦流協變法數據庫,識別出超過1,800個由降雨觸發的二氧化碳脈衝事件,並開發機器學習演算法來自動偵測。結果顯示,這些事件每年貢獻生態系統呼吸作用的16.9%及淨生態系統生產力的9.6%,且其強度與年度生產力、乾旱程度和土壤pH值高度相關。此研究揭示降雨脈衝在旱地碳平衡中的關鍵作用,並建議生態系統模型應納入此機制以提高準確性。

點此看全文 >

森林2025/11 - sciencedirect

這篇研究探討北方森林疏伐後對碳動態的影響,比較高地與排水泥炭地兩種林地。研究發現,疏伐雖立即減少地上部生物量,但高地森林的淨生態系生產力(NEP) 在一年後迅速恢復為碳匯。相較之下,排水泥炭地因樹木生長緩慢,且碳排放持續增加,其NEP在疏伐後長期維持負值,碳庫需超過十年才能恢復至疏伐前水平。研究結論指出,疏伐對排水泥炭地森林的碳動態造成更持久的負面影響。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5/8/8 - woodcentral

一項發表於《Science》的跨國研究,分析來自五大洲483個樹木年輪數據,揭示熱帶森林對乾旱的韌性可能高於先前預期。研究發現,在過去一世紀最乾旱的年份,熱帶樹木的莖部生長平均僅減少2.5%,且隨後能迅速恢復。此結果顯示熱帶森林尚未達到乾旱臨界點。然而,研究也警告,隨著全球暖化加劇,這種韌性因地而異且可能隨乾旱頻率與強度增加而減弱,進而影響其作為碳匯的長期功能。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5/8/1 - phys.org

本研究利用歐洲太空總署(ESA)的土壤水分與海洋鹽度(SMOS) 衛星資料,分析植被光學深度(VOD) 在2011至2025年間的趨勢,以評估全球森林地上生物量與碳儲存的變化。研究發現,SMOS衛星的L波段微波輻射資料能有效監測森林生物量,儘管其訊號同時受生物量與水分影響,需要謹慎解讀。此長期數據集與近期發射的P波段 Biomass 衛星資料結合,將能提供更全面的全球碳循環洞察,對於氣候變遷監測至關重要。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8/12 - Mongabay

於辛巴威舉行的《濕地公約》締約方大會(COP15)通過《維多利亞瀑布宣言》,旨在保護與復育正以森林三倍速度消失的濕地。會議決議呼籲各國承諾保護濕地、制定國家政策,並與《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對齊。重點成果包括保護候鳥、強化濕地治理,以及推動結合現代工具與傳統知識的自然解方。儘管濕地保育面臨資金短缺挑戰,但大會強調,透過社群協作、公民科學及原住民知識的納入,可有效推動在地化的保育與復育工作。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8/12 - nature

Potential blue carbon in the fringe of Southern European Kelp forests

一項針對葡萄牙北部海帶森林(Kelp forests)的研究,評估其藍碳儲存與固碳潛力。研究發現,這些海帶林每年固碳量為1903 Mg C,雖然總量低於當地的鹽沼與海草床,但若按單位面積計算,其固碳效率與之相當或更高,突顯其在區域碳管理中的重要性。然而,研究也指出,由於碳通量估算存在不確定性且仍有大量海岸線未經研究,因此未來需擴大實地評估與區域建模,以更精確地量化海帶林在氣候緩解中的貢獻,並優先推動保育工作。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8/11 - phys.org

一項由烏普薩拉大學主導的研究顛覆了湖泊是碳排放源的傳統觀點。該研究首次將湖泊沿岸帶(littoral zones)納入全球碳預算,發現這些區域的水生植物生長快速,能儲存大量碳。經計算,當考量到沿岸帶的貢獻後,湖泊可能從淨碳源轉變為淨碳匯,每年固碳量甚至超過釋放量。此發現不僅強調湖岸帶在全球碳循環中的關鍵角色,也為透過恢復湖岸以實現氣候與生物多樣性效益的自然解方提供了新方向。

點此看全文 >

上期精選文章

※ 注意事項:

1. 本新訊僅供綱要計畫團體成員內閱,嚴禁外洩至其他平台。

2. 如需轉發本新訊相關新聞,請依據來源平台授權說明為準,勿違反原始訊息之版權及使用條款。

3. 轉貼時請務必保留訊息完整性,不得做出任何刪減、修改或篡改。

4. 請確保轉發訊息的真實性及可信度,避免散播不實訊息或造成誤解。

5. 請尊重訊息原始發布者的意願,不得進行未經授權的商業性轉發或利用。

6. 如內容有誤植或連結失效等問題,敬請來信通知 d34696@tier.org.tw 楊小姐。

7.為確保隨時接收電子報新訊,敬請將 service@netzerotier.org.tw 增添至信箱通訊錄或白名單。



台灣經濟研究院 - 自然碳匯推動小組 感謝您的配合與理解!

※本郵件經系統自動發送,請勿直接回覆。

${UN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