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新知電子報 - 自然碳匯推動小組
2025/8/4 雙週報第二十七期
透過電子報提升農業部自然碳匯執行團隊之專業職能,對於國內外自然碳匯方法技術、增匯技術、碳權認證交易、淨零政策等即時新聞資訊能隨時掌握。
本期摘譯文章
※ 摘譯文章係蒐整近3年碳匯重大發展相關議題之文獻。
焦點新聞
近期新聞資訊 (7/18~7/31)

綜合2025/7/29 - UNEP

甘比亞應對氣候變遷以減緩青年外流

為減緩因氣候變遷導致的青年外流,甘比亞正推動一項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 支持的大型專案。該專案透過提供生態系統基礎調適解決方案,協助農民發展耐旱作物加工與銷售等經濟機會,並復育紅樹林與森林。此舉不僅提升社區對極端天氣事件的韌性,也創造收入,減少對不可持續生計的依賴。專案已協助超過45,000人,證明自然為本解決方案在應對氣候危機與促進永續發展上的多重效益。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7/25 - 盧森堡政府

盧森堡啟動氣候聯結框架公約,以提升氣候準備度與全球合作

為紀念《巴黎協定》十週年,盧森堡簽署為期五年的**《氣候聯結框架公約》,旨在透過整合研究、教育、政策與公眾參與,提升國家氣候韌性**。該公約連結本地行動與IPCC、IPBES等全球科學政策平台,並聚焦社會、機構、技術、全球及學術五大「準備度」支柱。其核心理念在於氣候、生物多樣性、水資源、糧食與社會公平間的相互依存性,旨在促進跨學科合作,將盧森堡打造成氣候行動的典範。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7/24 - nature

減少地球碳收支失衡問題

全球碳計畫(GCP)年度報告中的全球碳收支失衡問題已獲改善。研究顯示,透過校正海洋邊界層觀測數據在代表整體大氣時的偏差,可將2023年報告的0.76 PgC/yr均方根(RMS)失衡減少高達25%。此外,2017至2023年GCP報告間,因碳收支各組成部分估算方法的改進,整體失衡再減少16%。綜合這些進步,均方根失衡總計減少37%(從0.91降至0.57 PgC/yr),顯示陸地與海洋過程模型更為精確,提升了對地球碳循環的科學理解。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7/31 - CIOL

國際半乾旱熱帶作物研究所(ICRISAT)與合作夥伴啟動AI氣候諮詢計畫,以提升農民韌性

為提升農民面對氣候變遷的韌性,國際半乾旱熱帶作物研究所(ICRISAT) 與多個印度及國際機構合作,啟動一項由人工智慧(AI) 和機器學習(ML) 驅動的氣候諮詢計畫。此計畫由印度季風任務III支持,旨在透過「智能系統諮詢工具(iSAT)」平台,向小農提供即時、超本地化的氣候與天氣資訊,協助他們在播種、灌溉及病蟲害管理上做出明智決策。該計畫首階段於馬哈拉施特拉邦實施,並計畫擴展至全球南方,以應對類似的氣候脆弱性。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7/30 - phys.org

衛星數據顯示非洲草原碳吸收隨降雨量增加而升高,異於森林和稀樹草原

一項利用軌道碳觀測站-2(OCO-2) 衛星數據的研究揭示,非洲大陸的碳循環高度不確定,主要受水分條件而非溫度影響。研究發現,在潮濕年份,灌木叢和草原的碳吸收顯著增加,而森林和稀樹草原的碳通量變化較小。這解釋了2015-2016年聖嬰現象期間非洲碳匯減弱的原因,並強調長期監測水分變化對精確預測氣候變遷下碳循環響應的重要性。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7/28 - ntnews

澳洲農民所需非僅雨水:RLF AgTech以根系深層技術播種希望

面對澳洲持續乾旱及土壤退化,RLF AgTech公司推出植物質子傳導技術(PPD Tech),旨在從細胞層面強化作物根系,提升其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效率。此技術不僅能增加作物產量,改善食品營養價值,更能促進土壤有機碳積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及化肥使用。例如,其土壤碳累積系統(ACSS) 在新南威爾斯州的試點專案中,使土壤有機碳增加5%,溫室氣體排放減少29%。這項創新為澳洲農業提供了應對氣候變遷的韌性方案,並有望實現糧食安全與碳固存的雙重效益。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7/28 - agtechnavigator

農民「更積極參與」碳嵌入而不是碳抵消,然而政策的不確定性是一個威脅

據Soil Capital公司警示,相較於碳抵銷(offsets),農民對碳嵌入(insets)的參與度更高,因為碳嵌入直接關乎農場永續實踐與效益。然而,政策不確定性正威脅此發展。報告指出,若能建立穩定的政策框架,將有助於推動農民採納更多減碳措施,進而促進農業領域的碳管理與氣候行動。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7/25 - FAO

亞美尼亞透過永續土壤管理,以土壤再碳化實現土地復育

為應對日益加劇的乾旱與土壤退化,亞美尼亞正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合作推動「農業土壤再碳化」(RECSOIL)試點計畫。該計畫旨在透過永續土壤管理(SSM) 實踐,恢復土壤健康、促進土壤再碳化,並建立更具韌性的農糧系統。透過技術培訓與農民參與,此計畫將監測土壤有機碳及其他土壤指標變化,確保知識普及與在地化應用,為亞美尼亞的氣候變遷調適與減緩奠定基礎。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12 - sciencedirect

巴西南部草地土壤碳動態在不同管理及地理條件下的研究

本研究評估巴西南部聖卡塔琳娜州不同土壤與氣候條件下,土地利用變化和管理對牧場土壤碳儲量(SCS)及土壤有機質(SOM)組成的影響。結果顯示,SCS差異顯著,受土壤類型和氣候影響甚鉅。深層黏土土壤儲存更多碳,主要以穩定SOM形式存在。牧草種類如狼尾草屬的先鋒草種,展現良好適應性及高碳固存潛力。研究強調永續管理的牧場在土壤碳保育與氣候變遷減緩方面的策略性作用。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7/23 - sciencedirect

在濕度脈衝後,各生態系統植被吸收碳量增加

一項利用FLUXNET 2015數據的研究,分析全球160個站點在土壤濕度脈衝後,植被淨生態系統生產力(NEP) 的變化。結果顯示,不論是乾旱或濕潤生態系統,NEP在濕度脈衝後均持續增加,乾旱地區的增加幅度與持續時間更長。乾旱生態系統的NEP變化對脈衝強度和脈衝前土壤濕度更敏感,而濕潤生態系統則對溫度和水汽壓差更敏感。這些發現有助於改進地球系統模型中的植被參數化方案,加深對碳水循環耦合的理解。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7/22 - UCSB

保護自然可能取決於我們「在哪裡」而非僅「如何」耕作

針對美國東南部的研究指出,未來農業土地利用對自然棲地的影響主要受人口與社會經濟因素主導。然而,策略性地規劃農業土地的棄置與擴張,能有效保護棲地、生物多樣性及碳匯。研究發現,重新耕作廢棄土地可顯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降低未來棲地損失,尤其針對富碳或生物多樣性區域進行策略性再耕作,可減少棲地破碎化達17%。這強調了在滿足糧食需求的同時,透過土地利用決策來實現生態保育的潛力。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7/18 - King's College London

野豬再引入可能減少土壤碳儲存量

一項新研究首次提出實證,指出野豬的再引入可能透過促進快速生長植物,間接減少土壤有機碳儲存。該研究在蘇格蘭進行,發現野豬頻繁活動區域的植物物種生長與分解速度快,導致土壤碳含量較低。這項發現挑戰了野豬作為「生態系統工程師」能提升土壤碳的傳統觀念,強調再野化計畫需謹慎規劃,並考慮引入多樣化的有蹄類動物,以平衡生態系統功能與碳儲存效益。

點此看全文 >

森林2025/7/30 - france24

歐盟就森林碳吸收能力減弱採取行動

研究人員警示,歐洲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近年來急劇下降,威脅歐盟的氣候目標。這一下降趨勢,源於砍伐、極端天氣和蟲害等人為與氣候壓力。報告強調,逆轉此趨勢需立即採取大膽且基於科學的行動,包括迅速減排、改善森林管理以提升氣候韌性,並加強全面監測。2020-2022年間,歐洲森林碳匯量相較2010-2014年下降約三分之一,未來數據可能顯示更嚴重的跌幅,這對歐盟仰賴碳匯實現氣候目標構成重大風險。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5/7/30 - ソフトバンク株式会社

SoftBank啟動「NatureBank」計畫:透過全國森林保育與消費者環保行動做出貢獻

為實現脫碳社會與環境保育,SoftBank啟動「日本森林再生應援專案」與消費者參與型「NatureBank」植林貢獻計畫。前者透過企業故鄉納稅制度向47個都道府縣市捐贈逾40億日圓,支援為期15年的森林保育活動,預計可植樹約180萬棵。後者則將消費者16項生態行動的減碳量轉化為植樹,預計5年內植樹35萬棵,並透過可視化平台鼓勵持續參與。此兩項舉措皆旨在應對日本森林老化與缺乏維護問題,共同推進碳中和目標。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5/7/28 - MIT

動物為何是森林碳吸收的關鍵組成因子

麻省理工學院研究揭示,生物多樣性喪失會嚴重削弱熱帶森林的碳吸收能力。研究指出,自然再生的熱帶森林若擁有健康的種子傳播動物族群,其碳吸收量可達動物稀少森林的四倍。這項發現強調,種子傳播動物在維持碳豐富的熱帶森林中扮演關鍵角色,並顯示生物多樣性喪失與氣候變遷是相互關聯的挑戰。因此,保護動物棲息地、限制野生動物貿易等介入措施,對於強化森林碳匯功能與應對氣候危機至關重要。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5/7/25 - 埃克塞特大學

哥倫比亞安地斯山脈高海拔熱帶森林土壤富含來自過往火災的碳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哥倫比亞安地斯山脈高海拔、涼爽乾燥的熱帶森林土壤中,來自火災的熱解碳(PyC) 儲存量遠高於較低、溫暖的地區。研究分析36個樣區土壤,發現高安地斯森林的PyC含量是低海拔森林和亞馬遜盆地雨林的9至10倍。這表示PyC是這些脆弱生態系統中一個重要的、長期且穩定的碳匯。研究強調,年均降水量、土壤黏土含量和pH值是影響PyC儲存的主要因素,這對理解熱帶山地生態系統的碳循環及完善全球碳模型至關重要。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5/7/20 - 經濟日報

台灣首宗國際森林碳移除專案,在南投萌芽

台灣1棵樹、連結1個地球。台灣第一個國際森林碳權專案,由新文欽五金企業偕同亞福儲能與采威國際共同啟動,7月18日在南投縣中寮鄉舉辦植樹儀式。依循國際碳權認證標準 VERRA,為全球永續發展種下象徵希望與責任的臺灣杉樹苗。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7/29 - NOAA美國海洋暨大氣管理局

新研究挑戰當前對海洋碳吸收作用的理解

兩項針對加州海流生態系統的新研究,透過高頻率(每三小時)的海洋浮標數據,挑戰了傳統上對海洋碳匯作用的認知。研究發現,開放海洋在聖嬰現象期間可能從碳匯轉變為碳源,而近岸湧升流區則可能從碳源轉為碳匯。此外,高解析度數據揭示,過去被認為是淨碳匯的加州沿岸湧升流系統,實際上可能是淨碳源,因強風與湧升流事件會促進二氧化碳脫氣。這些發現凸顯了海氣二氧化碳交換的複雜性與高頻率觀測的重要性。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7/26 - 阿聯酋通訊社

阿聯酋重申承諾與全球願景,紀念國際紅樹林生態系統保育日

阿聯酋氣候變遷與環境部長Amna Al Dahak博士重申,阿聯酋致力於紅樹林生態系統的保育。紅樹林作為重要的碳匯(儲碳能力是其他熱帶森林的四倍),對抵禦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蝕和支持生物多樣性至關重要。阿聯酋目標在2030年前種植1億株紅樹林,並透過氣候紅樹林聯盟(MAC) 和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佐科·維多多國際紅樹林研究中心等全球夥伴關係,推動紅樹林復育,以實現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7/25 - UNEP

面對氣候風暴,城鎮轉向紅樹林尋求保護

厄瓜多聖薩爾瓦多市正推動一項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 支持的紅樹林復育計畫,旨在保護沿海社區免受日益頻繁的極端天氣事件威脅。該市已種植數千株紅樹林,以利用其作為海岸防禦、碳匯及生物多樣性棲地的多重功能。此計畫不僅旨在恢復被蝦場和城市擴張破壞的紅樹林生態系統,更透過社區參與和教育,提升大眾對自然為本解決方案在城市規劃中重要性的認識,為全球其他沿海城市提供借鑒。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7/25 - 美國農業部森林署

亞馬遜大型泥炭地碳匯因光抑制作用與生態系統呼吸增強而消失

一項針對秘魯亞馬遜棕櫚沼澤泥炭地的研究顯示,儘管泥炭地儲存全球約三分之一的土壤碳,但該區域的碳匯功能對環境變化極為敏感。研究發現,在光照強度過高導致光合作用受抑制及地下水位下降加速泥炭分解的長期條件下,此泥炭地碳匯會轉變為碳中和狀態。這項發現突顯熱帶泥炭地生態系統的碳預算對環境變異性的高度敏感性,對理解其碳循環機制至關重要。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2025/7/24 - 中央社

從海洋出發,海大與中研院啟動跨域淨零合作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與中央研究院於7月24日簽署「淨零減碳科學研究應用合作備忘錄」(MOU),雙方將聚焦於海洋、能源、環境與生物多樣性等關鍵領域,攜手推動涵蓋藍碳、海洋能、工程建設與政策制度等面向的跨域研究,結合科研量能與場域應用,為邁向2050淨零排放與強化我國海洋治理奠定堅實根基。

點此看全文 >

上期精選文章

※ 注意事項:

1. 本新訊僅供綱要計畫團體成員內閱,嚴禁外洩至其他平台。

2. 如需轉發本新訊相關新聞,請依據來源平台授權說明為準,勿違反原始訊息之版權及使用條款。

3. 轉貼時請務必保留訊息完整性,不得做出任何刪減、修改或篡改。

4. 請確保轉發訊息的真實性及可信度,避免散播不實訊息或造成誤解。

5. 請尊重訊息原始發布者的意願,不得進行未經授權的商業性轉發或利用。

6. 如內容有誤植或連結失效等問題,敬請來信通知 d34696@tier.org.tw 楊小姐。

7.為確保隨時接收電子報新訊,敬請將 service@netzerotier.org.tw 增添至信箱通訊錄或白名單。



台灣經濟研究院 - 自然碳匯推動小組 感謝您的配合與理解!

※本郵件經系統自動發送,請勿直接回覆。

${UN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