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新知電子報 - 自然碳匯推動小組
2025/7/21 雙週報第二十六期
透過電子報提升農業部自然碳匯執行團隊之專業職能,對於國內外自然碳匯方法技術、增匯技術、碳權認證交易、淨零政策等即時新聞資訊能隨時掌握。
本期摘譯文章
焦點新聞
近期新聞資訊 (7/4~7/16)

綜合2025/7/16 - phys.org

最新全球分析顯示:森林與草地氮素含量被高估

《自然》期刊新研究顯示,全球森林、草地等自然區域可利用的氮素比先前估計少約25%。這項由Cary生態系統研究所生態學家Sarah Batterman參與的研究發現,過去因採樣偏差,高估了生物固氮作用的效率。更精確的數據揭示,許多溫帶森林和草原的碳匯受氮素限制。此外,農業系統中的生物固氮作用顯著增加,可能導致過量氮素滲入水體並產生氧化亞氮,加劇環境退化。研究強調需更準確監測氮循環,以應對氣候變遷與環境保護挑戰。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7/14 - mongabay

是什麼阻礙了自然氣候解決方案的實施?

一項新研究揭示,儘管自然氣候解決方案 (NCS) 在減排方面具巨大潛力,但其推動面臨顯著的「執行落差」。研究分析135國的障礙,發現主要挑戰並非生態層面,而是資金不足、資訊不透明、政策無效及公眾疑慮等人為因素。這些限制常相互交織,例如資金缺乏與土地權屬不確定性。研究強調,各國面臨平均七種不同限制,因此需要整合性、跨領域的解決方案及靈活的適應性管理,而非零碎修補,才能真正釋放NCS的潛力。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7/14 - 中央社

與世界同行 邁向淨零轉型

台灣經濟研究院出版《從能源轉型走向淨零轉型:一條必然無悔之路》,本書從國內外各面向提出能源轉型與永續淨零之現況與分析,有助於讀者掌握最新趨勢,攜手並進邁向淨零轉型的無悔之途!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7/11 - OFA加拿大安大略省農業聯盟

利用OFA新資源瞭解碳信用

碳信用額度是一種新興且複雜的機制,讓無法充分減排的企業,能向透過碳封存(如種植覆蓋作物、減少耕作)來捕獲和儲存二氧化碳的農業實踐者購買額度。農民在考慮加入碳信用計畫前,務必仔細審閱合約,了解付款方式、可計入的減排項目、檢測驗證程序,並考量長期影響及潛在責任,以確保這類協議符合農場利益。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7/8 - RainforestActionNetwork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未能調查其在 TNFD 洗綠風波中的對象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因其在**自然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TNFD)**中的角色,面臨10個權利倡議者及公民社會組織提出的「漂綠」爭議投訴。儘管TNFD被指為「企業漂綠新前線」,且其成員多有環境或人權問題,UNEP卻駁回投訴並拒絕調查,引發強烈不滿。投訴方批評UNEP的處理方式未能遵循聯合國有效申訴機制標準,並質疑其作為聯合國機構,竟支持企業自行制定規範,而非維護受害者權益與國際協定。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7/12 - sasktoday

生產碳強度最低的大麥和燕麥的草原農民

一項由薩省大學GIFS主導的研究顯示,薩克其萬省及加拿大西部的農民生產出碳強度最低的大麥和燕麥。這項優勢歸因於廣泛採用免耕、耐除草劑油菜種植、穩健輪作、種植固氮豆類作物及變量施肥等創新農業實踐。此研究結果強化了加拿大西部作物系統的永續生產力,為全球市場尋求永續農產品提供了有力證據,有助於加拿大農產品在全球舞台上保持競爭力。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7/10 - THE CRAF

科學家與農民譴責私人公司濫用再生農業的概念

科學界與農民團體發起「反漂綠、反偽裝毒物」運動,譴責私人認證機構濫用再生農業概念。這些機構允許在「再生」產品中使用除草劑、殺蟲劑及合成肥料,與再生農業旨在恢復土壤肥力、增加生物多樣性、最佳化水資源利用,並徹底消除化學農藥與重型機械的核心原則背道而馳。真正的再生農業能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提升作物抗旱性,長遠來看甚至能降低生產成本,對抗氣候變遷及確保消費者健康至關重要。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7/4 - technologymagazine

微軟的碳減量能否幫助抵銷 AI 排放?

微軟與Agoro Carbon簽訂為期12年的協議,將購買260萬噸土壤碳信用額度,以抵銷其碳排放,同時推動再生農業。這項合作旨在透過改變耕作方式,利用土壤作為天然碳匯來移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儘管碳信用額度面臨計算準確性與儲存永久性等挑戰,微軟仍堅持高標準監測與驗證。此舉展現微軟積極減碳的策略,將技術與農業結合,支持可擴展的氣候解決方案。

點此看全文 >

森林2025/7/13 - earth.com

更聰明的森林設計有助於對抗氣候變化

一項新研究指出,更智慧的森林設計能有效對抗氣候變遷。透過電腦模型模擬,德國綜合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發現,林木的空間異質性(物種混合配置)與樹種選擇同等重要。研究顯示,隨機混種可使樹木生物量增加11%,並加速養分循環,提升碳固存效益。即使是「線狀種植」也能達到顯著效果。這項發現為未來再造林計畫提供了低成本且高效益的策略,強調透過最佳化森林設計來實現國家碳目標。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5/7/12 - Sonnenseite

多年乾旱使松樹林轉變為二氧化碳排放源

德國弗萊堡大學研究指出,自2018年以來,西南德一處松樹林因持續熱浪與乾旱遭受長期損害,逾六成松樹枯死,導致該生態系統從碳匯轉變為碳源。儘管闊葉樹逐漸取代松樹,仍不足以彌補二氧化碳排放量。此研究強調氣候變遷對森林生態的深遠影響,若此現象大規模發生,森林將失去部分吸收人為二氧化碳的功能,進一步加速氣候暖化。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5/7/8 - mongabay

幼年次生林可能是地球上最容易被忽視的碳匯

保護年輕次生林可能是地球被忽視的巨大碳匯。研究分析全球逾10萬塊森林地,發現20至40年的次生林,尤其熱帶森林,其碳吸收率達到峰值,表現遠優於新種植的樹木,效率高出820%。若自2025年起保護全球8億公頃退化土地上的次生林,預計至2050年可固碳203億公噸。然而,次生林面臨極高砍伐風險卻未獲碳市場機制重視,研究呼籲政策應轉向保護現有森林,以更有效率且低成本的方式應對氣候變遷。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7/15 - nature

疏浚與復育對印尼巴里島海草床沉積物碳儲量的影響

一項針對印尼巴里島海草床的研究顯示,疏浚顯著降低了海草沉積物中的有機碳濃度,較原有海草床低17%。儘管進行了海草復育,歷經13年,其沉積物有機碳濃度仍未恢復至原有水平。研究推論,復育後的碳固存能力提升有限。此結果強調保護現有海草床的極端重要性,因一旦遭受破壞,其碳固存功能的恢復需耗費大量時間與資源,對熱帶地區的藍碳生態系統管理具重要啟示。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7/11 - Innovation News

海洋園丁恢復海洋森林

歐盟資助的OCEAN CITIZEN研究計畫,正透過在地社區參與,積極復育特內里費島等五個試點的海底森林。這些由海草、海藻、珊瑚等組成的生態系統,不僅是海洋生物多樣性關鍵,更是重要的碳匯。面對人類活動與暖化導致的海洋生態嚴重退化,研究團隊正開發可擴展的修復模式,並培訓「海洋園丁」協助水下種植和陸上培育,期望在2026年前建立一套可複製的修復方案,同時促進在地經濟與永續發展。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7/11 - 日本瑞穗金融

通過「金融 x 海藻生物技術」培育下一個工業基地。

為實現2050年碳中和,日本企業界正聚焦微細藻類這項能吸收二氧化碳,並轉化為燃料、素材的次世代資源。瑞穗銀行參與由CHITOSE Group主導的「MATSURI」共創專案,從金融角度推動微細藻類研究與產業化。該專案匯集逾百家企業,旨在建構以生物技術為核心的次世代產業,擺脫化石燃料依賴。CHITOSE Group憑藉大規模培養技術,目標將生產規模擴大至2000公頃,使微細藻類成為負碳生產模式,並應用於多種產品。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7/10 - phys.org

發光糖分子揭示微生物如何分解海洋碳

科學家設計出一種新型分子探針,能透過發光顯示糖分子何時被消耗。這項技術讓研究人員能實時觀察海洋中藻類與微生物分解者之間對碳循環的微觀競爭。該探針特別追蹤了海藻水華中多醣(如α-甘露聚醣)的分解,揭示哪些微生物在特定條件下活躍分解糖類。此工具提升了對微生物代謝的理解,有助於更深入地探究海洋碳通量與其生態影響。略及區域碳監測資料庫建置至關重要。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2025/7/10 - nature

藍色碳信用推進全球氣候和生物多樣性目標

最新研究指出,藍碳專案透過保護和恢復紅樹林、潮汐沼澤及海草等退化沿海藍碳生態系統(BCEs),每年減少20.4百萬噸二氧化碳當量排放,目標至2075年達5.8十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展現顯著的氣候減緩潛力。儘管目前藍碳信用額度(BCCs)的交易量僅佔潛力約2%,且多從發展中國家低價流向發達國家,但藍碳專案在提供氣候融資、保護生物多樣性、提升糧食安全及促進沿海社區永續發展方面,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為全球氣候與生物多樣性目標做出貢獻。

點此看全文 >

上期精選文章

※ 注意事項:

1. 本新訊僅供綱要計畫團體成員內閱,嚴禁外洩至其他平台。

2. 如需轉發本新訊相關新聞,請依據來源平台授權說明為準,勿違反原始訊息之版權及使用條款。

3. 轉貼時請務必保留訊息完整性,不得做出任何刪減、修改或篡改。

4. 請確保轉發訊息的真實性及可信度,避免散播不實訊息或造成誤解。

5. 請尊重訊息原始發布者的意願,不得進行未經授權的商業性轉發或利用。

6. 如內容有誤植或連結失效等問題,敬請來信通知 d34696@tier.org.tw 楊小姐。

7.為確保隨時接收電子報新訊,敬請將 service@netzerotier.org.tw 增添至信箱通訊錄或白名單。



台灣經濟研究院 - 自然碳匯推動小組 感謝您的配合與理解!

※本郵件經系統自動發送,請勿直接回覆。

${UN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