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新知電子報 - 自然碳匯推動小組
2025/7/7 雙週報第二十五期
透過電子報提升農業部自然碳匯執行團隊之專業職能,對於國內外自然碳匯方法技術、增匯技術、碳權認證交易、淨零政策等即時新聞資訊能隨時掌握。
本期摘譯文章
焦點新聞
近期新聞資訊 (6/17~7/2)

綜合2025/7/2 - 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

為什麼我們要關心那些我們永遠看不到的地方?

應對氣候變遷的關鍵在於超越個人利害考量,關心即便「永不可見」的遙遠事物。作者強調,冰川崩塌、語言消逝、物種滅絕等,雖非親身經歷,卻是人類共同的想像與世界豐富性的重要組成。這種對全球環境與文化遺產的守護,不僅是保護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糧食、空氣、避免災害),更是一種對世界本身、對無形美學與超越性價值的尊重。唯有培養這種對「遙遠事物」的同理心,才能激發集體行動,因為每個問題環環相扣。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7/2 - 世界企業永續發展理事會

企業需要知道的事-自願碳市場正在改變

自願性碳市場(VCM)正經歷重大轉型,已非兩三年前的樣貌。透過標準制定、專案開發及原住民領袖的努力,VCM在品質、治理和透明度上取得顯著進展,使其更具投資性和公信力。現在,企業參與VCM不再是風險,而是展現前瞻性的機會。市場正發展更公平的風險分攤機制,強調資料透明度與在地社群(特別是原住民)作為核心夥伴的重要性。VCM的進化預示著一個更可信、有效且公正的市場,為企業提供投資於系統級轉型的契機。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7/1 - 國家實驗研究院

「淨零沙盒」第三年啟動 18組公民團體攜手跨部會、企業,共創在地淨零典範

為打造兼具創新與公共性的淨零行動典範,由國家實驗研究院執行國科會計畫所成立的「臺灣淨零科技方案推動小組」(簡稱淨零推動小組),今(6/30)日舉辦114年度「公民團體創新示範與沙盒試驗計畫」(簡稱沙盒計畫)啟動會議,邀集來自全臺的18組公民團體、新創公司等齊聚一堂,跨越農業、能源、旅遊、藝術、人文等領域,以民間視角提出在地淨零實踐構想,共同設定年度目標,展開一場「從試驗到擴散」的淨零創新旅程。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6/27 - carbonbrief

波昂氣候會談: 2025 年 6 月聯合國氣候會議的主要成果

2025年6月的波昂氣候談判,各方為COP30前進展而努力,但仍受議程爭議和發展中國家氣候融資需求所困。儘管「公正轉型」談判有所進展,但氣候調適與「全球盤點」議題陷入僵局,導致談判延長。特別是全球調適目標的指標制定,因資金分歧而難以達成共識。儘管美國缺席,且多邊主義面臨挑戰,巴西COP30主席國仍呼籲改革。本次會議凸顯氣候融資(每年3000億美元目標及1.3兆美元路線圖)的持續爭議,以及國家間在資金義務上的嚴重分歧。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6/20 -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一種可儲存碳的建築材料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光合作用活性材料,透過將藍綠藻穩定地整合至可列印凝膠中,創造出能主動從空氣中捕獲二氧化碳的建築材料。這種材料能以兩種方式固碳:一是形成生物質,二是透過細菌代謝促使碳酸鹽礦物沉澱。實驗顯示,該材料在400天內每克可結合約26毫克二氧化碳。此創新為未來建築外牆應用提供潛力,將建築轉化為碳匯,並已在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展出,展現其在應對氣候變遷上的巨大潛力。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6/18 - carbonbrief

為什麼2024年全球氣溫是史無前例卻不令人意外

2024年全球氣溫創歷史新高,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52°C,其中1.36°C歸因於人類活動。最新「全球氣候變遷指標」報告指出,儘管高溫紀錄不斷,但考量人類活動的持續升溫趨勢與聖嬰現象影響,此結果並不意外。過去十年(2015-2024),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高1.24°C,幾乎全部源於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目前溫室氣體濃度持續創新高,剩餘碳預算迅速耗盡,若不採取劇烈行動,全球暖化將不可避免地突破1.5°C,加劇海平面上升及極端天氣等氣候影響。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6/17 - Earth.Org

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建立具氣候適應力的香港

一份新報告呼籲香港將「自然解方(NbS)」融入都市規劃,以應對氣候變遷。報告強調NbS具可行性、可擴展性及成本效益,並以北部都會區為例,指出海岸濕地管理、紅樹林與牡蠣礁復育,以及山坡造林和城市綠化,能有效提升生態系統功能及抵禦洪水、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儘管北部都會區發展計畫引發濕地保育爭議,報告仍建議成立NbS專責小組、推動生態復育,並建立區域融資模式與治理框架,以應對氣候危機,實現人與自然共榮。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7/1 - nature

草地的細根與土壤碳儲量呈正相關,森林則不然

一項針對美國43個生態站點的研究發現,細根碳(FRC)與土壤有機碳(SOC)儲量呈正相關,但此關係主要由草地生態系統驅動。草地的FRC輸入與SOC累積呈顯著正相關,尤其在深層土壤中。然而,森林的FRC與SOC之間關係不顯著,且FRC輸入對SOC的淨累積或分解影響高度變異。這表示,增加FRC有助於草地固碳,但在森林中,FRC與SOC的複雜關係仍難以明確。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6/20 - LiveScience

植物地下深處有科學家不知道的第二組秘密根系

最新研究發現,許多植物在地下深處(逾1公尺)擁有一套隱藏的第二層根系,顛覆了傳統對根系分佈的認知。這項「雙峰現象」使植物能汲取更深層的土壤養分,並暗示植物可能將碳儲存於地下更深處,對長期碳固存與氣候變遷緩解具重要意義。研究透過分析全球44個地點的深層土壤樣本發現此現象。科學家強調,需更深入研究地下根系,以準確評估土壤碳儲存潛力,這可能意味著植物已比預期更積極地自然減緩氣候變遷。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6/17 - theconversation

土壤健康衰退是全球關注議題 - AI 可以提供哪些幫助

全球三分之一陸地已退化,土壤健康惡化是主因,影響逾26億人口。新興智慧科技如人工智慧(AI)、衛星遙感和巨量資料分析,能即時監測土壤健康,協助決策者應對此危機。研究團隊已繪製首張全球土壤鹽鹼化地圖,預測2100年鹽鹼化熱點,並發現鹽度與土壤有機碳呈負相關。AI能將成功的土地復育經驗規模化,提供即時數據支持永續土地管理政策,保護人類、企業和生態系統免受極端事件影響。

點此看全文 >

森林2025/6/26 - newsroom

紐西蘭查塔姆島碳林案庭外和解

紐西蘭查塔姆群島的三項碳林業許可在法律挑戰後被撤銷,但可在新協定框架下重新申請。居民Andrew Dunlop質疑議會未公開通知許可證申請,且未充分考量樹種對生態、蜜蜂、火災及水體的廣泛影響。根據庭外和解,未來的新許可證將納入獨立生態評估,限制外來樹種,並增加與海岸、河流和住家距離的緩衝區。該碳林業計畫原旨在將貧瘠土地轉化為碳匯,但引發社區對樹種選擇的擔憂。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5/6/18 - EurekAlert!

稻草覆蓋能否影響竹林土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中國南方竹林冬季覆蓋稻草的常見管理方式,不僅短期顯著增加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達18倍,移除覆蓋物後三年內,碳排放量仍高出230%-270%。這主要因覆蓋層提高土壤溫度,刺激微生物活動及竹鞭生長,加速有機質分解。長期而言,覆蓋物分解釋放的養分持續刺激微生物。儘管排放增加,但土壤有機碳含量卻顯著增加27%-72%,顯示覆蓋稻草能促進碳儲存。研究建議可適度減少覆蓋物厚度,以兼顧經濟效益與固碳能力。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5/6/17 - RadioNewZealand

科學家可能在南島發現了一個巨大而神秘的碳匯

紐西蘭科學家發現南島西南部成熟原生森林可能存在一個巨大的碳匯,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比先前預期多出50-140百萬噸。儘管這暗示原生森林固碳能力被低估,有助於達成氣候目標,但研究人員強調,需進一步釐清這些碳的確切去向與機制(例如是否因侵蝕或山體滑坡而流失),才能確認這項「奇蹟發現」是否為真正的氣候貢獻。若能證實,這將為紐西蘭透過病蟲害防治等保育措施,提升森林健康與固碳能力,開啟新機會。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6/27 - phys.org

浮游動物在南大洋碳儲存中扮演重要角色

一項新研究發現,浮游動物(如橈足類、磷蝦和海樽)透過季節性垂直遷徙,每年將約6500萬噸碳運送到500公尺以下的深海,顯著增強了南極海的碳匯能力。這項「季節性遷徙泵」機制,其中橈足類佔80%的碳通量,顛覆了傳統對碳儲存主要由大型浮游動物殘骸重力下沉的認知。研究強調,現有地球系統模型應納入浮游動物的碳通量,以應對氣候變遷對海洋碳儲存動態的影響,並呼籲保護南極海生態系統。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6/27 - ACS Publications

水位對濕地碳吸收調節閾值的影響

濕地作為重要碳匯,其固碳能力受水位劇烈影響。一項長期野外實驗發現,濕地碳匯的臨界點介於地表下20公分至地表處。當水位達到此閾值時,二氧化碳交換的主導因素會從土壤特性(濕度、鹽度)轉變為植被特徵(高度、覆蓋率)。這項研究首次提供了實地證據,揭示水位如何透過土壤-植被回饋機制調節碳匯,為氣候變遷下濕地碳動態管理與固碳策略提供新見解。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6/25 - 歐洲太空總署

高解析度圖資揭露海洋碳匯

海洋吸收了約四分之一人為二氧化碳排放,對減緩氣候變遷至關重要。為提升對海洋碳匯複雜性的理解,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利用機器學習與衛星數據,開發出OceanSODA-ETHZ新產品,能以25x25公里高解析度、每八天更新一次的頻率,描繪海洋表面二氧化碳與碳酸鹽系統。此工具能揭示短期動態變化,甚至捕捉颶風等事件對碳匯的影響,對深入研究海洋碳循環及酸化進程具里程碑意義。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6/17 - Nature

巴拿馬紅樹林碳儲量評估

本研究提供巴拿馬太平洋沿岸兩個重要鳥類棲息地(Parita灣和Panama灣)紅樹林的樹木盤點數據,用於估算地上生物量和碳儲量。這些數據結合景觀尺度的連續圖資,有助於解決巴拿馬紅樹林碳儲量估計的不確定性(目前範圍為25至71 MtC),並可驗證如NASA GEDI等遙測技術。鑑於紅樹林是巴拿馬主要碳匯且國家自主貢獻(NDC)納入紅樹林復育,本資料集對國家氣候戰略及區域碳監測資料庫建置至關重要。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2025/6/17 - GreenCentralBanking

歐洲央行總裁拉加德:保護海洋需要更多藍色融資

歐洲央行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呼籲增加「藍色融資」以保護海洋生態與海岸。她強調海洋對氣候穩定與經濟繁榮至關重要,我們不能讓氣候危機破壞這個系統。拉加德主張,除了減排,更需投資於珊瑚礁復育等自然解方,並推動海堤、防潮閘等調適措施。鑒於海洋吸收了90%以上的多餘熱能與三分之一的二氧化碳,且海洋資產價值高昂,央行與監管機構應正視海洋健康惡化帶來的金融風險,並據此採取行動。

點此看全文 >

上期精選文章

※ 注意事項:

1. 本新訊僅供綱要計畫團體成員內閱,嚴禁外洩至其他平台。

2. 如需轉發本新訊相關新聞,請依據來源平台授權說明為準,勿違反原始訊息之版權及使用條款。

3. 轉貼時請務必保留訊息完整性,不得做出任何刪減、修改或篡改。

4. 請確保轉發訊息的真實性及可信度,避免散播不實訊息或造成誤解。

5. 請尊重訊息原始發布者的意願,不得進行未經授權的商業性轉發或利用。

6. 如內容有誤植或連結失效等問題,敬請來信通知 d34696@tier.org.tw 楊小姐。

7.為確保隨時接收電子報新訊,敬請將 service@netzerotier.org.tw 增添至信箱通訊錄或白名單。



台灣經濟研究院 - 自然碳匯推動小組 感謝您的配合與理解!

※本郵件經系統自動發送,請勿直接回覆。

${UN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