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新知電子報 - 自然碳匯推動小組
2025/6/23 雙週報第二十四期
透過電子報提升農業部自然碳匯執行團隊之專業職能,對於國內外自然碳匯方法技術、增匯技術、碳權認證交易、淨零政策等即時新聞資訊能隨時掌握。
本期摘譯文章
焦點新聞
近期新聞資訊 (6/3~6/16)

綜合2025/6/15 - manilatimes

以自然為基礎的解決方案仍然面臨挑戰

儘管「自然解方(NbS)」如紅樹林在防治海岸侵蝕方面效益顯著,但其應用仍面臨挑戰。主要原因在於:NbS作為一個整體生態系統,需考量其與環境的互動;其次,各國法規常偏好傳統工程,限制NbS發展;第三,土地取得不易。此外,NbS的投資回報率(ROI)**難以傳統模型衡量,且效益分配不均,導致融資困難。推廣NbS需深化對自然工程的理解,量化其社會經濟效益,並提供詳盡的實施指南,方能從試點走向大規模應用。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6/13 - carbonbrief

氣候變化如何助長破紀錄的極端天氣

最新研究指出,自1950年以來,全球高溫紀錄頻繁刷新,遠超無人為氣候變遷情境下的預期。2016-2024年間,每日最高溫紀錄是無氣候變遷情境的四倍多,每日最大降雨量紀錄增加40%,而低溫紀錄則減少一半。研究強調,全球暖化速度是影響紀錄發生的關鍵。若暖化速度減緩,即使全球氣溫持續上升,極端高溫事件的頻率也會下降。這意味著社會應為頻繁且強度不斷刷新的極端天氣事件做好準備。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6/12 - sciencedaily

河流釋放古老碳源:氣候計算需重新評估

一項新研究首次揭示,儲存數千年以上的古老碳,會以二氧化碳形式從河流表面釋放回大氣中。這項發現意味著,全球植物和淺層土壤每年可能吸收約1吉噸的額外二氧化碳以抵消此釋放,強調其在應對氣候變遷中扮演更關鍵的角色。研究團隊分析全球700多條河流,發現超過一半(約60%)的河流碳排放來自數百至數百萬年前的長期碳儲存,而非近期植物分解。這項發現對理解全球碳循環及其與氣候變遷的關係具有重大影響。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6/10 - sciencenews

氣候變遷正朝您的乳酪而來

氣候變遷正影響乳牛飲食,進而改變乳酪的營養價值與風味。研究發現,法國坎塔勒乳酪若以玉米取代牧草,雖不影響產乳量且能減少甲烷排放,但乳酪風味將變淡,且對心臟有益的Omega-3脂肪酸與益生菌含量降低。專家指出,暖化除影響飼料品質,也衝擊牛隻生理。為維持乳酪品質,生產者應在玉米飼料中添加新鮮植被。全球暖化對乳製品產業的影響深遠,迫使酪農調整飼養策略以應對挑戰。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6/16 - thecooldown

茶園努力轉型高科技專案以避免破產-以上是正在發生的事

Alt Carbon氣候科技新創公司,原為陷入困境的茶園,現轉型投入高科技專案,透過在茶園、稻田和竹林地實施強化岩石風化技術,旨在清除大氣中的碳污染。該公司已成功募資1,200萬美元,目標在2030年前儲存500萬公噸二氧化碳。此方法將玄武岩粉末撒佈於農田,使雨水中的碳粒子轉化為穩定的碳酸氫鹽離子,最終沉積於海洋,固碳逾萬年,同時提升土壤肥力,為永續農業與碳移除提供創新解決方案。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6/13 - science

土壤碳形成新發現:飽和不足與現有礦物結合碳是關鍵

一項針對美國15個農業地點118種土壤的研究顯示,礦物結合有機碳(MAOC)的形成受現有MAOC和MAOC飽和不足共同促進。這推翻了先前認為現有MAOC會阻礙額外碳儲存的觀點,反而指出MAOC能以多層方式堆疊,有助於更多碳的保留。研究也發現,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對MAOC形成並無顯著影響。這項發現對理解農業土壤中的碳固存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6/4 - OliveOilTimes

測量橄欖林的碳捕捉能力

西班牙C-Olivar計畫研究指出,橄欖園具淨碳匯能力,15個研究地塊每年淨固存412噸二氧化碳當量。研究發現,橄欖樹本身每年可固存0.6至2.6噸二氧化碳當量/公頃,而土壤碳匯則受管理方式影響,如地被植物覆蓋和有機質管理能提升固碳效果。傳統橄欖園的固碳效益顯著,每生產1公斤橄欖油可移除5.5公斤二氧化碳當量。若全球橄欖園皆採最佳管理,每年可固存高達5500萬噸碳。此研究強調橄欖種植在氣候變遷緩解中的重要潛力。

點此看全文 >

森林2025/6/7 - 中央社

雨林碳權計畫遭巴西檢方盯上 COP30主辦州陷爭議

巴西檢察官尋求撤銷一項1.8億美元的碳抵換計畫。這項計畫是巴拉(Para)州去年與多家大企業和外國政府所簽署,意在支持亞馬遜雨林保育。路透社報導,這起案件衝擊到正籌辦今年COP30聯合國氣候峰會的巴拉州政府,同時也可能波及整體碳市場。當前碳市場仰賴由政府機關主導的碳權計畫,以因應外界對屢傳碳權舞弊、浮濫的疑慮。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5/6/14 - sciencedaily

太空雷射 AI 可在幾分鐘內描繪出森林碳含量

科學家運用太空雷射(LiDAR)與人工智慧(AI),能在數分鐘內繪製森林碳含量圖,大幅提升全球氣候監測與森林管理效率。阿肯色大學研究整合NASA GEDI LiDAR的三維數據與歐洲太空總署Sentinel衛星影像,並測試多種機器學習演算法,其中梯度提升樹表現最佳。這項技術能精確評估森林地上生物量,有助於更準確追蹤碳固存與毀林排放,為氣候政策提供關鍵資訊,應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遷挑戰。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5/6/12 - Clean Energy Wire

德國森林健康狀況堪憂 

根據德國農業部報告,德國森林僅有21%的樹木健康,高達79%的樹木出現不同程度的樹冠稀疏。儘管近兩年天氣條件相對有利,森林仍未從2018至2020年的乾旱高溫中恢復。除了氣候因素,樹齡、管理方式、病蟲害和空氣污染物也影響樹木健康。德國森林佔國土面積三分之一,原是重要碳匯,但近年來因乾旱、樹皮甲蟲、風暴和森林火災嚴重受損,已轉變為二氧化碳的淨排放源。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5/6/9 - 中央社

研究:森林覆蓋回復工業化前 全球氣溫也降不了1度

近期一份新研究發現,就算徹底重新造林,讓地球的森林覆蓋程度回到工業化之前,也只能讓全球均溫降低攝氏0.34度,不足以抵銷工業化以來造成的暖化。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5/6/6 - SCIENTIFIC AMERICAN

植樹工作實際上可能會使氣候變遷惡化

聯合國大學一份新報告指出,資助森林保育和植樹的碳市場可能反而加劇氣候變遷,因其增加了大規模野火的風險,進而釋放大量溫室氣體。報告強調,過去十年全球野火頻發,森林已轉變為碳排放源,現有氣候政策和碳減排活動未能充分考量這些排放。報告建議改革自願性碳市場,更精確評估野火風險,將降雨、土壤健康及未來乾旱熱浪納入考量,以避免植樹造林產生反效果。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6/10 - UNEP WCMC

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會議的議程有哪些內容?

第三屆聯合國海洋大會於法國尼斯舉行,聚焦永續發展目標14「海洋生態」。會議匯集各國政府、民間組織和原住民等,旨在推動海洋保育與永續利用。會議重點包括保護海洋生態系統、調動資金支持海洋行動、促進海洋科學合作與包容性,以及連結海洋、氣候與生物多樣性議題。與會者強調跨領域合作、整合治理及包容性數據的重要性,以應對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污染等海洋威脅,並促進全球海洋永續發展。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6/9 - IUCN

保護我們的藍色太平洋:IUCN大洋洲團隊蒞臨聯合國海洋大會

IUCN大洋洲團隊正參與第三屆聯合國海洋大會,強調太平洋島國與海洋的深厚連結及其面臨的氣候變遷、過度捕撈和污染威脅。他們旨在為太平洋發聲,推動將傳統知識與科學結合的海洋政策,支持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並促使《國家管轄範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協定》具法律約束力。此外,IUCN呼籲更多針對性投資,並將於會外活動展示太平洋國家如何透過在地行動和區域合作,加速達成2030年保護30%海洋的目標。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6/8 - nocutnews

東南亞紅樹林將光臨濟州島

濟州島正推動在當地東南海岸的吾照里,利用濟州原生紅樹林物種「黃槿」打造紅樹林濕地。此舉旨在應對全球暖化,並利用紅樹林卓越的碳吸收能力,爭取IPCC藍碳認證,以助韓國達成2035碳中和目標。濟州道與海洋水產部計劃五年內投入45億韓元,在十個海岸區域種植黃槿等海濱植物。若黃槿獲藍碳認證,預計每公頃可減少63.5噸碳排放,帶來可觀的碳權收益。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6/6 - GEF Secretariat

全球環境基金與海洋: 維持健康的海洋生態系統

全球環境基金(GEF)透過整合性多邊基金,致力於支持發展中國家維護健康的海洋生態系統。GEF提供創新金融工具,如自然保險,以保護珊瑚礁與紅樹林等關鍵海洋生態。其國際水域、生物多樣性、化學品與廢棄物、氣候變遷和土地退化等五大核心領域,均有助於海洋保育。GEF支持的項目涵蓋自然為本解決方案、永續沿海生計、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及氣候韌性,展現其在海洋保育方面的廣泛且成功的投入。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6/6 - theconversation

海洋泥濘鎖住了地球上大部分的碳--我們正在深入挖掘,以了解這些古老的碳儲存庫

海底泥濘是地球重要的天然檔案庫,儲存了大量有機碳,形成「藍碳」時間膠囊。本研究首次利用電腦模型追溯其形成過程,有助於定位這些隱藏的碳儲存,並了解其在氣候系統中的長期作用。研究發現,泥濘是極佳的碳儲存介質,且不同泥區的形成時間各異。這項研究突破過去僅限海床表層的評估,強調海底深層碳對氣候調節的關鍵性,並警告擾動泥層可能釋放長期固存的碳。深入理解這些泥濘,對氣候變遷的緩解至關重要。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6/6 - CSR天下

從廢曬鹽田到匯聚藍碳:看濕盟如何幫助企業ESG報告書「活起來」【流域共好】

企業的永續報告書,如何從數據堆疊轉化為具體行動與社會影響?台灣濕地保護聯盟在台南七股的濕地復育工作,提供企業絕佳的實踐場域。透過合作金庫、土地銀行等企業的員工參與、生態遊程設計,將永續目標轉化為真實的環境貢獻,不僅豐富了企業的ESG實績,也為生物多樣性與自然碳匯的實踐提供可複製的合作模式。

點此看全文 >

上期精選文章

※ 注意事項:

1. 本新訊僅供綱要計畫團體成員內閱,嚴禁外洩至其他平台。

2. 如需轉發本新訊相關新聞,請依據來源平台授權說明為準,勿違反原始訊息之版權及使用條款。

3. 轉貼時請務必保留訊息完整性,不得做出任何刪減、修改或篡改。

4. 請確保轉發訊息的真實性及可信度,避免散播不實訊息或造成誤解。

5. 請尊重訊息原始發布者的意願,不得進行未經授權的商業性轉發或利用。

6. 如內容有誤植或連結失效等問題,敬請來信通知 d34696@tier.org.tw 楊小姐。

7.為確保隨時接收電子報新訊,敬請將 service@netzerotier.org.tw 增添至信箱通訊錄或白名單。



台灣經濟研究院 - 自然碳匯推動小組 感謝您的配合與理解!

※本郵件經系統自動發送,請勿直接回覆。

${UN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