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新知電子報 - 自然碳匯推動小組
2025/6/9 雙週報第二十三期
透過電子報提升農業部自然碳匯執行團隊之專業職能,對於國內外自然碳匯方法技術、增匯技術、碳權認證交易、淨零政策等即時新聞資訊能隨時掌握。
本期摘譯文章
焦點新聞
近期新聞資訊 (5/20~6/3)

綜合2025/6/2 - phys.org

科研團隊強化巴黎協定目標監測全球氣候進展

全球氣溫升幅監測研究指出,巴黎協定1.5°C目標可能提早於2028年達到,而非IPCC報告預期的2030-2035年。研究團隊開發新基準紀錄,更精確衡量全球地表氣溫上升,修正傳統海洋監測誤差,並能區分人為與自然波動。此新方法為《巴黎協定》的達成情況提供了四級評估量表,有助於政策制定與法律執行,並建議將「遠低於2°C」明確定義為「低於1.7°C」,提升氣候行動可衡量性。此研究對自然碳匯學者而言,提供了更精準的全球升溫數據,有助於評估自然碳匯措施的實際減緩效益。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5/24 - earth.com

農業土壤已成全球最大塑膠傾倒場

澳洲梅鐸大學研究顯示,農業土壤微塑膠含量比海洋高出近23倍,成為地球最大微塑膠儲存庫。這些微粒含有多達1萬種化學添加劑,透過根系進入萵苣、小麥、胡蘿蔔等作物。花生植物因微塑膠導致氮吸收減少35%,影響營養價值。

微塑膠破壞土壤化學平衡,干擾碳氮循環,減少氮固定並中斷土壤微生物活動。人類每週可能攝取超過5公克塑膠,相當於一張信用卡重量,且已在血液、肺部、心臟等器官檢出塑膠微粒。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5/23 - EastAngliaBylines

自然友善農業提升糧食安全與氣候韌性

英國面臨1950年代以來最乾旱春季,農民遭遇作物損失、嚴重缺水和野火風險。自然友善農業週凸顯農場在氣候變遷下的關鍵角色,不僅生產糧食更保護環境。研究顯示自然友善農業能恢復土壤、儲存碳、保護水源並幫助野生動物復育,透過減少對化石燃料和化學品依賴,提高農場在波動市場中的韌性。專家呼籲政府與供應鏈提供長期支持,真正糧食安全須與自然和諧共存,而非對立。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5/23 - Nature

UNFCCC政策制定者對科學情境設定看法調查

研究調查278位UNFCCC國家聯絡點,發現氣候情境設定在連結科學與政策行動方面存在重大區域知識落差。中低收入國家政策制定者對情境設定熟悉度較低,且普遍要求更直接的溝通方式和更詳細資訊。研究建議應加強全球南方國家機構能力建設,提供更多政策相關細節,並將全球情境延伸至國家層級,以提升情境設定的可信度和合法性。同時需重新評估IPCC政策中立性的謹慎立場。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5/20 - 農業科技決策資訊平台

研究表示,最容易受到全球氣溫上升影響的傳粉媒介是蒼蠅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指出,蒼蠅常被認為是令人煩惱的害蟲,但牠們在地球上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是最有效率的授粉者之一;由於全球氣溫上升,蒼蠅正面臨越來越大的風險。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6/3 - 西澳大學

可分解薄膜覆蓋能增加旱地農業生態系統的土壤碳儲存

一項新研究指出,在旱地農業中,從傳統塑膠地膜轉用可降解地膜能顯著增加土壤碳儲量,有助於氣候減緩和環境永續。該研究比較了兩種地膜對土壤有機碳的影響,發現塑膠地膜會減少土壤碳,而可降解地膜則能大幅提升,特別是透過增強微生物活性。這項發現證明可降解地膜不僅能避免塑膠污染,更能積極改善土壤碳匯功能,為氣候智慧型農業提供了可行且具環境效益的替代方案。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5/26 - UniversityofAlberta

草原是碳捕捉解決關鍵

加拿大草原儲存大量土壤碳,對氣候變遷緩解至關重要,卻已有逾八成消失,成為最受威脅生態系。CAT-G(放牧氣候行動)是一項由生態學家Cahill與農業與農糧部科學家Fitzsimmons共同領導的跨領域研究,目標至2050年在草原額外儲存3,250萬公噸碳,助力淨零排放。計畫聚焦於放牧方式(如輪牧與連續放牧)、飼料效率對甲烷排放影響,並強調讓研究結果可實際應用於牧場經營。研究指出,放牧不僅維持草原生態,也是避免轉為森林與灌叢、保有碳儲功能的關鍵。該計畫獲加拿大基因組組織及多方政府與產業支持,並計畫延長以獲取長期數據。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5/20 - BASF

智慧農業作法如何減少3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全球農業約佔17%二氧化碳排放,農民透過土壤碳封存能有效減排。BASF推動「全球碳農業計畫」,協助農民實施氣候智慧農法,提升土壤健康與作物韌性,同時減少溫室氣體。該計畫目標為2030年前,將北美大宗作物(如大豆、油菜、玉米等)每公噸碳排強度減少30%。試驗顯示,透過調整耕作方式,可提升碳封存與創造碳權收入。儘管面臨氣候與病蟲害挑戰,計畫持續探索最佳做法,兼顧永續與農民收益。

點此看全文 >

森林2025/6/3 - APnews

新法律要求土地所有者報告森林碳計畫的註冊情況

美國緬因州州長近日簽署新法,要求參與森林碳權市場的地主每年向州政府申報姓名、聯絡資訊、註冊日期與面積等基本資料,以建立資料庫並追蹤碳權對森林的影響。該法案獲保育組織與木材產業支持,盼提升市場透明度並防範大型企業過度購買碳權、影響木材生產。批評者擔憂碳權市場形同企業污染的「執照」,而支持者則認為此機制能鼓勵永續林業與碳儲存。緬因州森林碳匯對邁向2045淨零排放目標至關重要。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5/5/25 - earth.com

部分森林碳排放量已超過碳儲存量

聯合國大學水環境健康研究所警告,氣候變遷正顛覆森林碳匯功能。北極針葉林、亞馬遜部分區域及澳洲林地因頻繁野火成為「超級排放源」,釋放碳量超過儲存量。現行碳市場政策仍基於靜態假設,忽視野火風險。

研究建議運用衛星監測技術,整合土壤濕度、樹冠密度等即時數據,建立動態風險管理系統。在乾旱地區植樹可能創造燃料負荷,反而增加火災風險。需要從靜態保護轉向動態管理,評估森林長期存活率與脆弱性。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5/5/23 - reccessary

森林碳儲量不再是謎!歐洲太空總署衛星升空,展開綠碳大普查

歐洲太空總署(ESA)從法屬圭亞那發射了一枚火箭,搭載一顆名為「Biomass」的衛星。這顆1.2噸重的太空探測器,綽號「太空雨傘」,配備12公尺直徑的巨型天線,宛如一把撐開的超大傘,準備深入雨林的綠色迷霧。將飛越亞馬遜、剛果、印尼等熱帶雨林,用前所未有的方式揭開碳儲存量的祕密。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5/5/23 - 聯合報

被低估的乾旱森林...跟墨西哥一樣大的森林 儲碳量竟是之前的2倍!

最新研究顯示,橫跨非洲中南部、面積相當於墨西哥的Miombo森林,實際碳儲量達37億公噸二氧化碳當量,是先前估計的2倍。研究運用光學雷達技術建構3D森林模型,提升測量精準度。此發現不僅改寫全球碳估算基礎,更為南部非洲11國組成的「Miombo復育聯盟」帶來5億美元投資機會。然而專家提醒,森林價值不僅在碳匯,更涵蓋生物多樣性和原住民生計,需結合在地智慧才能有效保護。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5/5/21 - brasildefato

2024年巴西打破野火紀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三倍

2024年全球熱帶森林損失創下新高,野火首次超越農業成為主因,占毀林面積近半。世界共損失3,000萬公頃森林,相當於義大利國土面積。巴西野火災情為70年來最嚴重,占全球熱帶森林損失42%。亞馬遜森林燒毀面積較2023年增加13%,導致碳排放大增。全球野火共釋出41億噸溫室氣體,巴西即貢獻7.18億噸,主因為原始林焚毀。研究警告,原始森林一旦焚毀,更易再次燃燒,復原期漫長。由於IPCC將野火視為自然循環,現行碳排統計未納入此類非自然大火,恐低估實際排放量。若不立即減少森林砍伐,將無法達成2030年減碳目標。儘管2024火勢嚴重,受惠於2023年拉尼娜結束與近年巴西伐林趨緩,2025年火災風險有望降低,但專家強調仍需加強預防、執法與永續土地利用。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6/2 - pnas.org

珊瑚鈣化衰退反增海洋碳匯能力

最新研究指出,隨著海洋暖化與酸化導致珊瑚礁鈣化作用下降,甚至溶解,這反而可能顯著提升本世紀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透過生物地球化學模型模擬,預計到本世紀中葉,珊瑚礁碳酸鹽生產減少可使海洋每年額外吸收高達1.25 GtCO2(中位數為0.48 GtCO2)。至2300年,累計海洋碳吸收量預計將增加7%至13%。此發現意味著,將珊瑚礁的反饋效應納入氣候變遷預測,或能增加剩餘碳預算,並提升在無需負排放技術下實現淨零排放的可能性。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5/30 - phys.org

紅樹林在不斷變化的氣候中表現令人驚訝的韌性

耶魯大學研究指出,雖然氣候變遷導致颶風頻率與強度增加,但紅樹林具備強韌的碳吸存恢復力。研究團隊分析佛州大沼澤地國家公園紅樹林於2005年與2017年遭受颶風威瑪與艾瑪襲擊後的「恢復債務」,發現受災後四年內已完全恢復碳儲存功能,顯示紅樹林可快速恢復並持續作為碳匯。這項研究突顯長期生態監測的重要性,並支持紅樹林復育投資的長期效益。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5/20 - A-PLAT

重新復育海藻床,並活化地方經濟

「ウニノミクス株式会社(Uninomics)」是一家以解決「磯燒け」(海藻場退化)問題為目標的企業,透過回收海中因氣候變遷導致大量繁殖、導致藻場消失的痩弱海膽,在陸上工廠中利用挪威研究所開發的技術與特製飼料進行短期養殖,使其成為可販售的高品質產品。此舉不僅改善海洋生態、促進碳吸收,也活化地方漁業經濟。目前公司已於日本多地(如大分、山口)建設養殖工廠,並拓展至加拿大、美國等地。這項模式受到漁業者、地方政府與國際肯定,獲得J Blue Credit發行資格,並成為SDGs典範。透過海膽商品化、利益再投入海洋保育,實現環境與經濟雙贏的循環。

點此看全文 >

上期精選文章

※ 注意事項:

1. 本新訊僅供綱要計畫團體成員內閱,嚴禁外洩至其他平台。

2. 如需轉發本新訊相關新聞,請依據來源平台授權說明為準,勿違反原始訊息之版權及使用條款。

3. 轉貼時請務必保留訊息完整性,不得做出任何刪減、修改或篡改。

4. 請確保轉發訊息的真實性及可信度,避免散播不實訊息或造成誤解。

5. 請尊重訊息原始發布者的意願,不得進行未經授權的商業性轉發或利用。

6. 如內容有誤植或連結失效等問題,敬請來信通知 d34696@tier.org.tw 楊小姐。

7.為確保隨時接收電子報新訊,敬請將 service@netzerotier.org.tw 增添至信箱通訊錄或白名單。



台灣經濟研究院 - 自然碳匯推動小組 感謝您的配合與理解!

※本郵件經系統自動發送,請勿直接回覆。

${UN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