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新知電子報 - 自然碳匯推動小組
2025/5/26 雙周報第二十二期
透過電子報提升農業部自然碳匯執行團隊之專業職能,對於國內外自然碳匯方法技術、增匯技術、碳權認證交易、淨零政策等即時新聞資訊能隨時掌握。
焦點新聞
近期新聞資訊 (5/12~5/21)

綜合2025/5/20 - 大紀元

產官學研齊聚嘉大,齊力推動濕地保育與淨零願景

嘉義大學蘭潭校區日前舉辦第十六屆台灣濕地生態系研討會,以「永續濕地、淨零未來」為主題,匯集近200位專家學者。會議重點探討濕地在生態多樣性保育及碳匯功能上的重要性,以助台灣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國家海洋研究院院長陳璋玲與中興大學林幸助教授分別就海洋藻類固碳技術與紅樹林碳匯方法學發表重要進展,顯示自然碳匯研究成為濕地永續發展關鍵。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5/17 - thecooldown

研究發現,海洋中的微塑膠並非僅漂浮水面,而是均勻分布於整個水柱,甚至深入海底。這些持久性塑膠聚合物佔據了大量海洋碳吸收空間,影響海洋作為碳匯的功能。微塑膠不僅難以從水與食物中過濾,還與器官損傷、不孕與癌症等健康問題有關。其干擾海洋生物碳泵,可能削弱海洋吸收大氣二氧化碳的能力,進一步加劇氣候變遷。解決需全球共同努力,並從日常減塑與減碳做起。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5/16 - CarbonBrief

新研究指出,即使全球氣溫僅短暫超過巴黎協定目標的1.5°C,也會顯著增加亞馬遜雨林崩潰(dieback)的風險,導致大量樹木死亡、森林退化為乾燥稀樹草原。研究透過918組模擬比較不同碳排情境,發現到2100年若氣溫高於1.5°C,有37%情境出現森林崩潰,至2300年風險增至55%。尤其在炎熱乾燥的條件下風險最高。即使採取負碳排路徑將氣溫拉回1.5°C以下,短期超標仍會對森林生產力與覆蓋率造成損害。研究亦發現西伯利亞森林雖未大量失木,卻可能出現樹木組成轉變,影響碳匯與生態系統。研究強調,不能假設大規模碳移除技術能挽回損害,全球減碳應盡早、避免超標。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5/16 - agrarheute

德國新任環境與氣候部長施奈德計畫在2025年底前強化氣候保護計畫,尤其針對農地與森林使用。因LULUCF(土地使用與林業)部門無法達成2030後碳匯目標,恐成排放源,未來可能對農民與林業者施加更高限制。環保署建議加強泥炭地復濕、減少木材採伐等措施,並透過補助推動。林農團體則呼籲修法,主張應依實際潛力調整碳匯目標,並認為木材的雙重減碳效益應納入氣候評估。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5/5/8 - phys.org

儘管過去十年來人類的二氧化碳排放已趨於穩定(年增長率從2%降至0.6%),但2024年仍創下高達10.2億噸碳的排放紀錄。去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以史上最快速度增長,達每年增加3.5百萬分之一,目前已達424百萬分之一,較工業革命前高出50%以上。這主要是因為雖然排放量巨大,但地球自然碳匯(如植物、土壤和海洋)的吸收能力正在下降。氣候變化導致的乾旱和大規模森林火災減弱了生物圈的碳吸收能力。專家強調,我們必須迅速減少排放,否則無法穩定氣候。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5/19 - nature

巴什基爾地區原始和次生草甸草原的生產力、碳封存和物種多樣性Productivity,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species diversity in virgin and secondary meadow steppes of the Bashkir Cis-Urals

本研究比較俄羅斯巴什基爾地區原生與次生草甸草原的生產力、碳儲存與物種多樣性。結果顯示,休耕20–45年的次生草原在優勢植物組成上接近原生草原,但其植物多樣性與根部生物量顯著較低。原生草原的植物總生物量最高,碳儲存表現也較佳。若採中度放牧或割草,草原可逐步恢復結構與土壤有機碳含量;反之,過度放牧會抑制草原復育並降低土壤碳儲量。此外,山坡上部草原雖具較多地上生物量,但因水蝕影響,土壤碳含量低於山腳與中坡地區。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5/18 - earth.com

全球變暖可能導致土壤碳的快速釋放Global warming may trigger rapid release of soil carbon

研究顯示,熱帶與亞熱帶地區土壤在氣溫升高下可能迅速釋放碳,遠超現行氣候模型預測。科學家分析尼羅河三角洲沉積物,發現氣溫變化比降雨更顯著地影響土壤碳的分解速度。升溫促使微生物加速分解有機質,釋出大量二氧化碳。由於土壤是全球主要碳儲存庫,這項研究提醒,若忽略土壤碳對升溫的高度敏感性,可能低估氣候變遷的加劇速度。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5/5/13 - DigitalMedia

New offering delivers high-integrity carbon and texture data at a fraction of the cost of traditional testing - unlocking faster, more affordable pathways to climate and sustainability goals

EarthOptics 推出全球首個可大規模應用的中紅外線(MIR)土壤碳分析技術,具備登錄機構品質,能大幅降低傳統土壤碳測試成本,並快速提供高準確度數據,支援碳市場、永續計畫及企業 Scope 3 報告。此技術整合 MIR 光譜流程與土壤質地分析,實現自動化、高效率測試,適用於大型碳專案與企業 ESG 行動。EarthOptics 表示,這將消除土壤碳量測的成本與規模障礙,加速永續農業的實施。

點此看全文 >

森林2025/5/19 - yahoo

關注嘉義茶業改良場新建、阿里山轎篙筍前景

立委蔡易餘於立法院關注嘉義山區農業發展,聚焦嘉義茶改場新建與阿里山轎篙筍病害危機。他指出茶改場將整合茶、咖啡與加工發展,建構雙核心體系,打造國際品牌。對於病害嚴重的轎篙筍產業,他建議協助竹農轉型為生態造林,引入森林碳匯創造永續收益。同時呼籲政府應改善碳權制度,讓一般農民能參與並獲益,實現農業轉型與生計並重。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5/5/16 - CleanAirTaskForce

美國潔淨空氣工作小組(CATF)與林業碳匯科學家共同評估多項北美森林碳權認證規則,包括加州碳交易制度中的美國森林專案。報告指出,森林對減緩氣候變遷具潛力,但碳匯穩定性受砍伐、病蟲害與氣候影響。加州碳權多來自森林專案,雖只佔企業減排責任的4-6%,但仍提供自然碳匯資金來源。CATF支持延續加州碳交易計畫,並建議強化風險評估等機制,以提升碳權品質並確保其氣候效益。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5/5/13 - UniversityofAlberta

北美森林的樹木數量比想像中多 31%North American boreal forest holds 31 per cent more trees than thought

加拿大亞伯達大學研究估算北美針葉林擁有約2770億棵樹,較2015年全球研究高出31%,其中亞伯達省就有300億棵。研究利用AI機器學習模型分析超過4,300筆樹木樣區資料,顯著提高樹木密度估算準確度。結果顯示,針葉林碳匯潛力與氣候變遷調適能力可能被低估,且預測至2050年整體樹木密度仍將增長11%。研究強調保護原生森林比植樹更具減碳效益。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5/20 - 共同通信

日本環境省啟動「藍碳」技術開發,計劃在近海養殖海藻吸收二氧化碳後沉入深海貯存。此項目委託海洋研究開發機構與ENEOS公司調查海藻在深海的表現及環境影響。作為實現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目標的一步,計劃將在數百米深海觀察昆布與裙帶菜等海藻是否能避免被微生物分解,成功儲存碳。此技術對自然碳匯領域學者而言,關鍵在於確保碳不回到海水中。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5/19 - 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紅翎藻固碳研究,開創海水結合畜牧廢水養殖新路徑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特聘教授洪慶章發表一項結合海洋與環境永續的新型養殖策略,提出利用「海水混合畜牧廢水」進行紅翎藻(Agardhiella subulata)養殖的構想。研究證實該藻類具高污染耐受與卓越的碳吸存、水質淨化能力,有望在養豬廢水處理、藍碳推廣及氣候行動中發揮關鍵角色。此項研究成果已刊登於頂尖國際期刊《生物資源技術(Bioresource Technology)》。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5/15 - 公視

海洋吸收全球四分之一碳排 英團隊推海水捕碳試驗計畫

隨著全球碳排放量的加劇,各國紛紛投入碳捕捉技術的研究。目前許多技術是從大氣中捕捉碳,而英國研究發現,海水碳的總含量約為大氣的50倍,因此從海水捕碳是相對有效率的做法。英國在英吉利海峽啟動一項從海水中捕捉二氧化碳的試驗計畫,然而這項技術耗費較多成本與能源,排出的低碳海水對海洋生態的影響,也需要更多研究與驗證。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5/11 - Nature

此文針對藍碳生態系統(BCEs)土壤有機碳(Corg)儲量損失進行全球性綜合分析。研究匯集239組完整與受擾藍碳生態系統的土壤樣本,發現土壤有機碳損失分布不均。紅樹林因農業轉換損失最高達68.4%,但採收活動則可能微幅增加0.8%;鹽沼因氣候與水文變化損失約25.9%,但放牧則可能使土壤碳量增加近49%;海草床則因植被破壞與疏浚分別減少約27%至34%的土壤碳。大範圍擾動會使土壤碳損失深入50至200公分,而小範圍擾動主要影響表層10至30公分或損失甚微。此研究修正了土壤碳損失的空間深度與幅度假設,有助於更精準估算藍碳生態系溫室氣體排放,支援國家溫室氣體減排承諾的政策制定。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5/5/9 - IAEA 國際原子能總署
最新研究證實,海藻養殖場能以與自然濱海生態系統相當的速率在底層沉積物中儲存有機碳。這項由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支持的研究,透過核技術評估全球20個海藻養殖場的碳埋藏速率,顯示人工養殖的海藻可被歸類為「藍碳」解決方案。
藍碳是指海洋生態系統捕獲和儲存的碳,具有減緩氣候變遷的潛力。研究證實海藻養殖不僅可提供食品、藥物和肥料,還能作為可擴展的自然碳移除方法,同時增強生物多樣性、創造經濟機會和保障糧食安全。

點此看全文 >

※ 注意事項:

1. 本新訊僅供綱要計畫團體成員內閱,嚴禁外洩至其他平台。

2. 如需轉發本新訊相關新聞,請依據來源平台授權說明為準,勿違反原始訊息之版權及使用條款。

3. 轉貼時請務必保留訊息完整性,不得做出任何刪減、修改或篡改。

4. 請確保轉發訊息的真實性及可信度,避免散播不實訊息或造成誤解。

5. 請尊重訊息原始發布者的意願,不得進行未經授權的商業性轉發或利用。

6. 如內容有誤植或連結失效等問題,敬請來信通知 d34696@tier.org.tw 楊小姐。

7.為了避免漏接任何新訊,您可以將 service@netzerotier.org.tw增添至通訊錄或白名單。



台灣經濟研究院 - 自然碳匯推動小組 感謝您的配合與理解!

※本郵件經系統自動發送,請勿直接回覆。

${UN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