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新知電子報 - 自然碳匯推動小組
2024/12/09 雙周報第二十期
透過電子報提升農業部自然碳匯執行團隊之專業職能,對於國內外自然碳匯方法技術、增匯技術、碳權認證交易、淨零政策等即時新聞資訊能隨時掌握。
本期摘譯文章
焦點新聞
近期新聞資訊 (11/19~12/4)

綜合 2024/12/3 - 中央社

環境部更新地方碳盤查指引 盼針對熱點規劃減量

環境部為一致化各地方碳盤查標準,設計地方碳盤查指引,於昨天公布上網,盼各地方減碳、撰寫盤查報告時能有一致化基準,針對排放熱點規劃減量方法,據以推動相關減量策略。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4/12/1 - 青年日報

響應世界土壤日 環境部舉辦「珍愛土壤送綠點」活動

為響應12月5日世界土壤日,環境部將於12月2日至6日舉辦「珍愛土壤送綠點」線上活動,呼籲關注土壤保護。2024年主題為「珍愛土壤:量測、監測、管理」,強調土壤對生態及人類的重要性。環管署將透過臉書粉絲專頁發問答遊戲,贈送綠點,並提供「全國土壤資訊公開網」,推廣土壤知識,讓民眾共同參與土壤保護。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4/11/25 - reccessary

COP29落幕4大重點一次看:氣候融資增至3千億美元、聯合國碳市場機制通過

講述COP29的四個重點。第一,氣候融資協議敲定,金額增至3,000億美元。第二,聯合國碳市場機制通過,為全球碳市場奠基礎。第三,再生能源和化石燃料轉型等議題討論不足。第四,下一屆COP30將聚焦各國新NDC目標。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12/4 - 聯合新聞

世界土壤日10週年了!探索台灣的3種酷農法...讓土地變減碳秘密武器

台灣政府積極推動農業土壤管理,並提出多種新方法學,如草生栽培、有機肥料使用、低耕技術等,以增加土壤碳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此外,文章也介紹了台灣幾個成功的案例,包括台南旱作區的不整地栽培、台東池上米的點肥技術,以及宜蘭水稻區以滿江紅取代田菁作為綠肥。這些創新農法不僅改善了土壤質地,提升了農產品品質,更為台灣的淨零排放目標做出貢獻。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12/3 - AgricultureDive

美國農業策略有可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美國農業有潛力成為溫室氣體負數。它討論了農業目前佔美國總排放量的10%左右。最大的減排機會之一是改善氮肥管理,這也是農民最簡單的改變之一。其他減排機會包括土壤碳固存和動物飼料管理。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12/2 - nature

數位土壤測繪:匈牙利的有機碳時空變化

匈牙利1992及2000年的表土有機碳(SOC)地圖,使用數位土壤映射技術繪製,解析度100×100米,提供SOC含量、密度及儲量數據及不確定性評估,適用於溫室氣體盤查、永續農業等。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11/29 - nature

土壤真菌在乾旱期的生存策略:保持活耀並儲存碳

這項研究探討未來氣候條件下(增加大氣CO2、溫度及乾旱)對土壤微生物活動的影響。實驗顯示,乾旱使細菌生長減半,但真菌生長穩定,且真菌在乾旱下的儲存三酸甘油脂增加五倍以上。儘管乾旱未影響社群層級的碳利用效率,未來氣候條件下則會降低,偏向分解作用。這些結果揭示了微生物在碳循環中的不同生長策略對氣候反饋的影響。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11/26 - phys.org

土壤有機碳形成與穩定性之間的權衡

土壤有機碳(SOC)對氣候調節與生態系統可持續性至關重要。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研究所的研究指出,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影響SOC的形成與穩定性。高CUE促進SOC形成,但土壤聚合物和礦物的物理化學保護雖有助於穩定有機質,卻可能限制微生物的碳來源,降低CUE。研究顯示,石灰岩土壤比非石灰岩土壤的SOC穩定性有更強的平衡作用,影響碳封存策略的制定。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11/26 - MITNews

地球上有足夠的土地來應對氣候變遷並養活世界嗎?

研究分析了在全球變暖目標限制於1.5°C下,土地如何應對日益增長的生物能源需求及碳匯需求。研究發現,若實施有效政策、改變土地管理及消費模式,全球土地足夠支持可持續的食物生產和生態服務,同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每年可透過自然碳匯實踐吸收3至6千萬噸二氧化碳,並利用0.4至0.6公頃土地進行能源生產,達成1.5°C目標。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11/25 - nature

微生物的多功能性狀影響土壤有機質形成和穩定

土壤微生物對土壤有機質的形成和穩定至關重要,這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儲庫之一。研究發現,土壤有機質的不同功能池(如總有機質與穩定有機質)與真菌的不同生理、形態和生化特徵相關。特別是「多功能」真菌,具有碳利用效率、生長速率等特徵,能促進土壤有機質的形成、功能複雜性和穩定性。研究強調微生物特徵間的協同作用對有機質形成的重要性。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11/22 - WEForum

政治意識提升:土壤健康的重要性

健康土壤是糧食安全與氣候變化對抗的核心,但約三分之一農業用地退化,影響碳封存和作物產量。全球已展開多方合作,推動精準施肥與可再生農業,透過數據驅動技術改善土壤健康,強化農業永續性。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11/21 - NDSU

為什麼要採取行動改善土壤有機質?

改善土壤有機質和健康是長期投資,需要持續的耕作、覆蓋作物種植及輪作等實踐。微生物在分解作物殘留物和釋放養分方面至關重要,但高碳氮比的作物殘留物可能會暫時固定氮。避免過度耕作、種植覆蓋作物並多樣化作物,能有效改善土壤結構、保持水分並提升作物產量。這些措施對抗洪水、旱災和土壤退化,支持可持續農業發展。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11/21 - mongabay

幫助農民採用生態農業來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氣候

農業生態學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解決方案之一。為了促進農業生態學的發展,政府和發展夥伴應提供更多的投資和激勵措施,以幫助農民和原住民獲得必要的技能和資源,並克服轉型過程中的風險。此外,支持和保護原住民的知識和經驗對於推動農業生態學的發展至關重要。

點此看全文 >

森林2024/12/3 - GovernmentofWesternAustralia

澳洲減緩野火的自然解方獲得企業贊助:保護生態多樣性

西澳政府支持基姆利地區的自然解決方案。西澳政府通過310萬澳元的彩票獎金,支持北基姆利火災緩解項目(NKFAP)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Australia)合作的三年期項目。該項目旨在通過火災管理實踐來增強生物多樣性監測和成果。該項目將整合傳統生態知識和西方科學技術,以改進火災管理實踐,支持物種和棲息地保護,並進一步減輕野火影響。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4/12/2 - 農業科技決策資訊平台

超乎預期:重新造林可以從大氣中去除的二氧化碳量比先前估計的高出10倍

美國杜克大學研究結合自然恢復再生和重新造林的平衡方法可捕獲更多的碳,顯示30年的重新造林所帶來的減排量比IPCC最新估計高出10倍。未來期能夠透過碳交易和木材銷售等經濟誘因進一步增強這些重新造林工作的可行性。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海洋(含濕地) 2024/11/30 - prtimes.jp

LINE、Yahoo與日本三重縣尾鷲市簽訂了一份10年的J-Credit買賣合約。

LINE雅虎與尾鷲市簽署J-Credit交易協議,計劃每年交易500噸CO2吸收量,促進碳中和。收益將用於森林管理與漁村藻場復育,並推動尾鷲市林業與生物多樣性保育。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土壤 2024/11/30 - TorontoStarNewspapers

2023年,森林和土地幾乎不吸收二氧化碳

加拿大的森林,尤其是北方森林,對吸收二氧化碳至關重要,但氣候變遷和人類活動威脅其碳儲存能力。極端乾旱與野火減少土地吸碳能力,並使其成為碳源。儘管2023年極端天氣對碳吸收影響重大,科學家指出,減少排放才是關鍵。若不快速降低排放,無論森林如何,全球氣溫仍將繼續上升。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4/11/25 - prtimes.jp

木原林業公司獲森林管理J-Credit認證

一篇關於木原林業利用森林管理來創建J-credits的新聞稿。木原林業在4個縣擁有約8,300公頃的森林,通過適當的森林管理,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量。這些吸收量可以轉換為J-credits,並用於抵消溫室氣體排放。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4/12/4 - phys.org

海洋密度是海洋浮游生物捕捉碳的關鍵

海洋浮游生物的碳酸鈣殼製造 (鈣化) 除了化學因素外,還受海洋密度和鹽度等物理特性影響。研究發現浮游生物會調節鈣化速率控制浮力,維持自身在水中的位置。海洋密度降低時,浮游生物會減少鈣化以避免下沉,進而增加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這項研究有助於我們理解海洋生物如何適應氣候變化,以及其在碳循環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4/12/2 - theconversation

英國急需恢復泥炭地以實現排放目標

英國的泥炭地策略目標是到2040年讓20,000平方公里的泥炭地保持良好狀態、恢復或可持續管理。然而,由於約80%的泥炭地處於劣化狀態,這是一項艱鉅任務。泥炭地恢復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並提供生態系統服務,如減少洪水風險與提升生物多樣性。儘管已有進展,但資金與政策障礙使得目標實現緩慢,仍需加速行動以達成預定目標。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4/12/1 - 農業科技決策資訊平台

強大的碳匯:南大洋吸收的二氧化碳比之前想像的多 25%

英格蘭東安格利亞大學和普利茅斯海洋實驗室的研究利用渦流協方差技術顯示,南極夏季的CO2吸收量比先前估算高出25%。未來觀測面臨冬季數據缺乏的挑戰,需擴大測量範圍並部署更多浮標,研究人員呼籲加強資助以支持全球氣候政策。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4/11/29 - SCIENTIFICAMERICAN

「海洋雪」的奧秘:微生物如何影響碳儲存

海洋吸收大量碳,海洋雪(浮游生物死亡物、排泄物等)在下沉過程中攜帶碳沉積至海底。研究人員正探討這些碳如何在“海洋消化系統”中被微生物消化、釋放或改變,進而影響最終能否達到海底。一項新研究發現,特定微生物偏好食用含脂肪酸的浮游生物,可能改變碳沉積的速度和量。這些發現有助於預測碳的命運及其對氣候模型的影響。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4/11/27 - YonhapTelevisionNews

NASA與韓國莞島的藍碳計畫:健康食材與碳吸收的雙重優勢

三年前,美國太空總署(NASA)發布了關於韓國莞島海洋農場海藻養殖的衛星影像,並強調海藻在減碳方面的作用。韓國莞島訪問NASA,推廣本地海藻,並討論如何應對氣候變遷。海藻作為"藍碳"生態系統之一,具有吸碳潛力,韓國莞島郡與美國能源部合作,計劃在遠海大規模養殖海藻,進行吸碳研究,推動海藻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4/11/26 -oceanographicmagazine

磷蝦糞便:塑膠污染阻礙了關鍵的碳循環

南極磷蝦的糞便每年封存2000萬噸碳,助減緩氣候變遷。但微塑膠污染削弱磷蝦封存碳的能力達27%,對全球碳循環和氣候平衡構成威脅。目前,全球正致力於制定塑膠污染條約以應對挑戰。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4/11/21 -UNEP

全球泥炭地熱點地圖集:177 個國家的泥炭地正在退化

《全球泥炭地熱點圖集》指出,泥炭地是重要的碳匯與生物多樣性熱點,但因人類活動面臨退化威脅。泥炭地僅占地球陸地的3-4%,卻儲存全球1/3的土壤碳,保護其對減緩氣候變化和維護生態系統至關重要。

點此看全文 >

上期熱門精選

※ 注意事項:

1. 本新訊僅供綱要計畫團體成員內閱,嚴禁外洩至其他平台。

2. 如需轉發本新訊相關新聞,請依據來源平台授權說明為準,勿違反原始訊息之版權及使用條款。

3. 轉貼時請務必保留訊息完整性,不得做出任何刪減、修改或篡改。

4. 請確保轉發訊息的真實性及可信度,避免散播不實訊息或造成誤解。

5. 請尊重訊息原始發布者的意願,不得進行未經授權的商業性轉發或利用。

6. 如內容有誤植或連結失效等問題,敬請來信通知 d34696@tier.org.tw 楊小姐。

7.為了避免漏接任何新訊,您可以將 service@netzerotier.org.tw增添至通訊錄或白名單。



台灣經濟研究院 - 自然碳匯推動小組 感謝您的配合與理解!

※本郵件經系統自動發送,請勿直接回覆。

${UN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