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新知電子報 - 自然碳匯推動小組
2024/10/28 雙周報第十七期
透過電子報提升農業部自然碳匯執行團隊之專業職能,對於國內外自然碳匯方法技術、增匯技術、碳權認證交易、淨零政策等即時新聞資訊能隨時掌握。
本期摘譯文章
焦點新聞
近期新聞資訊 (10/8~10/24)

綜合2024/10/24 - 環境資訊中心

地方怎樣能分到碳費? 環境部揭三大用途:調適、減碳、公正轉型

環境部強調應優先用於減碳、調適、公正轉型等用途。各縣市政府則希望保留更多碳費收入以滿足地方需求。民間團體呼籲避免企業「左手交便宜碳費、右手拿碳費補助」。勞動部預估淨零轉型將使2.8萬人失業,但施文真表示綠領職缺將增加。政府將成立跨部會工作小組協助受影響勞工。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4/10/21 - theweek

全球水循環首次失衡:氣候變遷加劇糧食危機、碳匯流失

根據全球水經濟委員會的報告,地球的水循環系統首次失去平衡,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威脅未來25年內全球50%以上的糧食生產。報告指出,穩定的綠水(存在於土壤和植物中)供應對於支持能夠儲存地球加熱碳的植被至關重要,但人類活動加速對森林與濕地的破壞,進一步加劇全球變暖。報告呼籲各國共同努力,視水循環為共同財富,以改善水資源管理和減少氣候變化影響。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4/10/21 - 中央社

國內減量額度交易平台啟用 碳交所:接軌國際5特色

台灣碳權交易所啟動「國內減量額度交易平台」,具有5大特色:產業共創減碳、經濟誘因促淨零、確保交易安全、接軌國際、公開透明。平台已上架6項減量專案,覆蓋多個行業,最低每噸碳2500元,並保障雙方交易安全。該平台標誌台灣碳交易新時代的開始。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4/10/17- 中央社

地方籲60億碳費按比例分配 彭啓明:依計畫補助

碳費開徵後預估2026年收入約60億元,地方政府要求分配比例。環境部長彭啟明強調,碳費支援地方減碳計畫,但世界各地的調適基金並非按比例分配,好的計畫將獲優先補助。碳排放與空污問題不同,需區域調適。環境部將修訂溫室氣體管理基金辦法,並加強氣候變遷調適研究及計畫。台灣正與國際學習碳定價機制,逐步建立碳邊境調整機制。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4/10/17 - 中央社

彭啓明:政府組永續長聯盟 深度減碳向企業看齊

環境部長彭啟明宣布,中央與地方政府將設立永續長,並組成永續長聯盟,推動深度減碳與2050淨零轉型。政府將從公共工程綠色採購起步,提升節能減碳效益。11月下旬預計舉辦首場共識營,促進政府與企業的合作,並與國際減碳行動接軌。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4/10/9 - carbonbrief

客座文章:如何最大程度地降低超過 1.5C 限制的風險

研究顯示,雖然1.5°C氣溫升高目標仍可達成,但大多數路徑會暫時超越此限。此“超標”期間,全球變暖將超過1.5°C,並需大量二氧化碳移除技術來降溫。即使最終回到1.5°C以下,超標仍會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如海平面上升和生態系統損失。因此,快速減排和擴展碳移除技術對於避免嚴重風險至關重要。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4/10/9 - TheNextWeb

除碳新創公司募資 2,500 萬美元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建築材料

荷蘭-北歐碳捕獲新創公司Paebbl籌集2500萬美元,旨在將建築材料轉化為永久碳匯。其技術加速碳礦化過程,將二氧化碳與橄欖石結合製成替代建築添加劑的粉末。Paebbl計劃於2030年實現每年100萬噸產能,並出售碳去除信用額度,助力水泥等難脫碳產業。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10/22- beefcentral

畜牧業如何成為土壤碳匯的守護者?

土壤不僅提供食物,更是重要的碳匯,對調節氣候至關重要。然而,全球土壤的碳含量正逐漸下降,導致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等問題。前CSIRO科學家Walter Jehne強調,恢復土壤健康,重建土壤碳海綿,刻不容緩。

Jehne指出,畜牧業在改善土壤健康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透過適當的畜牧管理,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土壤保水能力,減少水土流失。研究顯示,健康土壤就像海綿一樣,能有效吸收雨水,減少洪水風險,同時也能在乾旱時提供水分,保障農作物的生長。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10/18 - 愛爾蘭政府網站

愛爾蘭農業部擴大全國土壤採樣,土壤濕度監測網路將土壤健康的基礎建設

愛爾蘭農業部宣布開放土壤取樣和分析計畫的第三階段,預計將新增約40,000個農場土壤樣本。該計畫旨在提高土壤健康、肥力及碳儲存,並已支持採集超過17萬個樣本。參與農民可免費獲得多項土壤分析服務,並透過該計畫提升土壤管理和減少農業排放。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10/15 - 聯合報

自然碳匯正夯能「救土」?土壤權威郭鴻裕:台灣的土壤是孤兒

土壤是農業的基礎,台灣面臨資源有限的挑戰,郭鴻裕指出土壤的健康與管理至關重要。台灣土壤保肥力弱,需調控環境因子,以提升生產力。隨著減碳需求上升,土壤固碳成為焦點,但缺乏經濟誘因使農民不願投入有機農業。郭鴻裕建議政府應提供補貼與政策支持,以提升土壤生產力,進而增強糧食安全。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10/15 - phys.org

研究發現不對稱暖化對土壤碳儲存的影響大於對稱暖化

不對稱暖化是指地球不同地區或不同季節的暖化程度不一致。也就是說,有些地方或某些季節的溫度升高幅度比其他地方或季節更大。蘭州大學團隊發現,非對稱氣候變暖對土壤碳封存能力的負面影響大於對稱變暖。研究顯示冬季升溫多於夏季,導致微生物生長率和碳利用效率大幅下降,特別是在高寒地區。該研究強調,現有氣候模型需考慮這一現象,以更準確預測氣候變化對碳循環的影響。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10/14 - PINNACLEGAZETTE

土壤健康與永續土地管理實踐

研究顯示土壤健康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強調永續土地管理的重要性。像醫生診斷人類健康一樣,科學家利用土壤健康指標來識別問題並修復土壤退化。土壤不僅支持全球生物多樣性,還影響食物生產。隨著人為因素導致土壤退化,必須採取措施恢復土壤健康,這不僅關乎糧食安全,也有助於應對氣候變化挑戰,推動永續發展。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10/14 - nature

不同耕作方式旱地麥田土壤微生物及代謝物的多組學分析

無耕作和深翻的耕作方式能改善小麥根圈的土壤結構,促進碳和氮的保留。研究顯示,不同耕作方法對土壤微生物群落和代謝產物的影響各異,其中無耕作能富集特定微生物類群,而深翻則與其他微生物有顯著聯繫。代謝組學分析顯示,微生物與代謝產物之間存在重要互動,這些變化可能影響土壤肥力和小麥生長。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森林 2024/10/10 - pubs.acs.org

多樣化的植被覆蓋改善廢棄礦區土壤團粒,是微生物恢復活力

本研究探討了修復廢棄礦區域的微生物資源,特別是土壤團聚體的影響。五年植被恢復顯著提高了土壤團粒的碳和氮濃度,但未對微生物生物量產生直接影響。研究發現,微生物的代謝受到碳和磷的共同限制,尤其在小團聚體中更為明顯。而多樣化植被覆蓋能緩解這一限制,強調了透過策略性植被恢復優化資源分配以促進微生物代謝的重要性。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10/10 - nature

保育農業改善土壤健康並在長期暖化後維持作物產量

研究顯示,保育農業在長期升溫下能改善土壤健康及作物產量。與傳統農業相比,經過八年的實驗,保育農業提高了土壤有機碳及微生物生物量碳,促進了小麥產量增加9.3%。保育農業使土壤健康平均提升21%,並維持作物產量,有助於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顯示出其對可持續糧食生產的潛在貢獻。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10/10 - phys.org

增加農業植物多樣性可以促進土壤固碳

赫爾辛基大學的研究顯示,提高農業中的植物多樣性能增加植物生物量,並改善植物與微生物的互動,進而促進土壤碳儲存。這項發表於《自然通訊》的研究探討了使用伴生植物對根系微生物社群結構及碳利用效率的影響。研究人員強調,促進植物多樣性可成為改善農業土壤碳封存的有效策略,對於應對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10/9 - 工商時報

雲林推永續農業!生物防治與碳匯技術助陣

雲林縣褒忠鄉舉辦農業技術觀摩會,展示利用生物防治減少農藥、提升土壤碳匯潛力的創新技術,促進農業永續發展。技術亮點包括應用寄生蜂防治玉米害蟲及低耕犁技術改善土壤有機質,提升作物產量與土壤健康。農民對新技術反應熱烈,期望推廣至更多農田,進一步應對氣候變遷問題。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4/10/22- technologynetworks

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比以前想像的多 31%

根據《自然》期刊最新研究,全球植物每年透過光合作用吸收的碳量(GPP)較先前的估計高出約31%,達到157百萬公噸。研究團隊運用新型模型追蹤碳酰硫(OCS)化合物,對全球植物光合作用進行了更精準的量化,特別是在熱帶雨林等地區。此研究結果凸顯了自然碳封存對於減緩溫室效應的重要角色,並有助於我們更精確地預測氣候變遷的影響。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4/10/22 - project-syndicate

新永續混合融資機制:保護現有熱帶森林

現行的森林碳市場機制主要著重於獎勵減少森林砍伐的國家與社區,然而,對於那些尚未面臨迫切砍伐威脅的森林,卻缺乏足夠的經濟誘因。為此,熱帶森林永續機制應運而生。此機制旨在提供長期且穩定的財務支持,鼓勵各國積極保護現有的森林生態系。透過引入混合融資模式,將私人投資者的資金引入環境保護領域,不僅能擴大資金來源,也能提升資金運用效率。此外,該機制亦著重簡化監測與報告流程,以降低原住民與地方社區參與的門檻,進一步促進森林保護與當地社區的永續發展。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4/10/13 - thecooldown

埋藏4000年的木頭僅損失了5%的碳,新碳捕獲方法?

一塊約四千年的木材發現顯示,埋藏物品以減緩分解速度可能有助於減少大氣中的碳。研究指出,埋在魁北克的這根紅杉木材在乾燥後僅損失5%的碳,證實埋藏可作為自然的碳封存方法,支持巴黎協定目標。專家估計,到2050年,全球需每年去除100億噸二氧化碳。這種方法的成本可能低至每1.1噸30至100美元,能促進可持續森林管理。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4/10/12 - Yahoo

【本土碳匯來了2-2】國產署承諾繼續釋地造林 不只「綠碳」還有「藍碳」商機

財政部國產署首次推出國有土地森林碳匯招標案,由森崴能源等企業得標。該案呼籲釋出更多國有地造林,以助2050淨零排放目標。國產署亦將與中興大學合作研究紅樹林藍碳,推進台灣碳權方法學的國際認可。台灣固碳效益較高的樹種包括台灣肖楠等,並需經過60年的租地實驗以完成學術論文發表,推動碳匯國際化。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4/10/8 - WWFDeutschland

德國的森林:從氣候保護者到氣候殺手

德國最新的聯邦森林清查結果顯示,過去五年森林儲存的二氧化碳量低於排放量,未達到應有的碳匯功能。主要原因是森林木材增長停滯,且過度伐木和未充分轉型為耐氣候的闊葉林。專家呼籲減少木材使用,保護老樹,並恢復沼澤地以達成2030年氣候目標,並推動木材循環經濟。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4/10/17 - UniversityofBasel

矽藻如何有效地捕捉二氧化碳

研究發現,海洋矽藻具有蛋白質外殼「PyShell」,這種外殼能有效提升二氧化碳的固定效率,對海洋生命及全球碳循環至關重要。該發現未來或可應用於生物工程技術以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為應對氣候變遷提供潛在的解決方案。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4/10/15 - ゴム・シューズ

「J Blue Credit®」有助於保護和再生藍碳生態系統

日本藉由藻場生態系來保存與吸收CO₂,推動「Jblue-credit」藉由藻場碳匯貢獻碳中和。計畫藉由國際標準定量化海洋碳吸收,並擴展碳補償市場。然而,碳匯的推廣仍面臨資金與認知挑戰,推動長期發展需持續努力。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4/10/13 -NewAge-Media

海草能保護海岸線嗎?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孟加拉灣沿岸社區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氣候災害影響經濟和基礎設施,迫切需要提升沿海韌性。海草被視為有效的自然防護,能吸收二氧化碳、減少海岸侵蝕並為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地。巴蘭科海岸的海草床正在重建受損的海岸,顯示出其在保護環境方面的重要性。發展以自然為基礎的解決方案並加強社區參與是未來的關鍵。

點此看全文 >

上期熱門精選
FFTC智慧淨零農糧體系電子報

※ 注意事項:

1. 本新訊僅供綱要計畫團體成員內閱,嚴禁外洩至其他平台。

2. 如需轉發本新訊相關新聞,請依據來源平台授權說明為準,勿違反原始訊息之版權及使用條款。

3. 轉貼時請務必保留訊息完整性,不得做出任何刪減、修改或篡改。

4. 請確保轉發訊息的真實性及可信度,避免散播不實訊息或造成誤解。

5. 請尊重訊息原始發布者的意願,不得進行未經授權的商業性轉發或利用。

6. 如內容有誤植或連結失效等問題,敬請來信通知 d34696@tier.org.tw 楊小姐。

7.為了避免漏接任何新訊,您可以將 service@netzerotier.org.tw增添至通訊錄或白名單。



台灣經濟研究院 - 自然碳匯推動小組 感謝您的配合與理解!

※本郵件經系統自動發送,請勿直接回覆。

${UNSUBSCRIBE}